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学会套利

 

做政策研究是一件蛮有意思的事情。你要真是想了解世界是怎样的,我觉得做政策研究比做理论研究更有趣。你会有很多学习的机会,有很多套利的机会。什么叫“套利”?经济学上的解释是,如果两种价格存在差异,你就可以从中获益。研究政策也能够得到很多套利的空间,主要是因为各方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你可以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套利。如果参加总理的经济形势座谈会,我们旁边坐的可能是北大、清华的教授,发改委的专家。他们往往会讲,根据我们的测算,下个月的CPI是什么,出口是多少,投资是多少,报了一堆数。领导当然要听数了,到我们汇报的时候,我们也要报数。但是,我们会再补充一些调研中得到的故事。比如,我们会说,我们刚从温州回来,在温州看到的情况是这样的,或是我们刚从山西到煤矿回来,我们看到的情况是这样的。领导马上就不困了,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你怎么得到这些活生生的材料呢?你得下去跑,要做调研啊。在中国,好的学者都是调研出来的,不是读文献读出来的。我最佩服的中国经济学家之一,就是北京大学的周其仁教授,你们可以打听打听,他一年有多少时间是在各地调研的。

 

当你到地方调研的时候,你可以跟企业家介绍一下,政府在决策的时候是如何考虑的。注意啊,这不是让你出去吹牛皮,也不是让你泄露国家机密,而是让你帮助企业家更好地理解政策的意图和用意。企业家为什么要信你的话呢?因为你参与了政策的讨论啊,你刚从中南海出来啊。企业家愿意和这样的经济学家聊天,把多年的经验讲给你听,因为他知道你听得懂,而且他知道你是能够上传下达的。能够把上下两方面的信息都了解了,你就获得了巨大的优势。

 

我们也可以在国内和国际之间套利。我们所是研究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的,但我们在国内经济政策方面也很活跃。如果你参加国际交流,别人不会听你是怎么看美国经济的,他们只关心你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不是没有,也有不少做得不错的,但他们还是要听听你的看法。不管多少名家已经研究过人民币国际化,他们还是想听听中国的学者提供的onthe ground的观察。你的国际交流多了,就能够了解到各国的经验。很多时候,历史是相似的,别的国家很可能已经经历过我们可能会遇到的那些问题。这样,等你回到国内,又可以和国内的官员吹牛了。你可以跟他们说,这个问题,在2000年的时候,阿根廷就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或是19世纪的时候,德国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谁叫官员们不读书,不研究世界历史和世界经济呢,你能够提供的信息增量很多。

 

到最后,你会形成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最理想的情况,是当问题出现的时候,你知道该拿起电话给谁打电话,向真正的专家和知情人了解情况。信息为王。你的信息渠道越是畅通,越是能够对事情形成准确的判断。

 

名气的最优规模

 

澄清一点,我强调套利,不是说大家出去招摇撞骗。我讲过,做政策研究必须低调。适当地出名是有好处的,方便别人找到你,跟你沟通和交流,但名气有个最优规模,超过了最优规模就是累赘了。最优规模是啥?是圈内人都知道你,而且对你的评价还不错。圈外的人似乎知道你的名字,也对你有个不错的印象,但不太清楚你具体是干啥的。和你不相干的人则从来没有听说过你。这就最棒了。

 

太出名了,就成了娱乐人物。娱乐圈的游戏规则是啥?是:你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说出来叫我们高兴高兴。你以为你的粉丝都是铁杆啊?人家是凑过来看热闹的。要是弄得圈外人都知道你,他们肯定不知道你的水平究竟如何,但他们都觉得可以对你这个人评头论足一下,你就死翘翘了。当我年少无知的时候,曾经卖身给中央电视台,做评论员。很快,名气就起来了。结果有一天我发现坏了。那次我在飞机场等飞机,看书的时候,过来一个人,绕着我转了三圈,最后凑过来问:“你是?”我说:“我是”。然后他就要坐下来和我聊天。我说:“对不起,我要上厕所。”他说:“我陪你!”。这时候我就知道坏了,玩大了。从那之后我就不去电视台了。

 

分寸感的把握

 

成熟的标准就是对分寸感的把握。有时你跟人打交道时感觉如坐春风,因为他在处理微妙关系时分寸把握很恰当。但跟有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你会觉得不自在,不是说他人不好,问题出在哪里?就是分寸感没有把握好,拿捏不到位。做人做文章,到最后都是对分寸感的把握。

 

首先要做到的是态度要端正。我跟我的学生讲,写文章就是用简单的白话文把一件小事说清楚。能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为什么?因为很多人没有把心态放得平和。如果你总是想炫耀技巧,炫耀自己的聪明,很容易就过火了。我还反复讲过,写政策报告的时候,你自己的观点并不重要,这也是分寸感,不要抢功,不要争功,老老实实把任务完成了就好。一定要把身段放低。

 

其次要记住,锤炼锤炼再锤炼。写长很容易,写短很难。你写个一万字很容易,电脑上剪剪贴贴,一会儿就出来了。但是,要你把一万字缩到800字,那就很难了。字字句句都要反复推敲斟酌。你要取舍:保留哪些,删掉哪些,真正的功夫在这儿。难不在于难在写出来,难是难在删掉哪些。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不断地删减,删减、删减再删减。到最后删减到再减掉一个字就不行了,那才是真正的功夫。我们往往不愿意删减自己的东西,老觉得自己写得好,其实绝大部分都没有到尽善尽美的地步。永远有改进的余地。

 

再次,记住不要用过激和过于肯定的判断。这也是分寸感的把握,要留有余地,很多时候没有办法铁板钉钉做出判断。不要用“一定”、“非常”、“十分”这种词。不要用主观色彩浓厚的词,不要轻易地下价值判断:这件事情很好,那件事情很糟。这个世界没有那么黑白分明。总是用客观的描述,总是想到自己可能会出错,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最后一稿,慎之又慎

 

把报告拿出来要交给领导之前,一定要焚香沐浴,虔诚地再认真检查一遍。这非常重要。做政策研究,如果一篇报告写得好,你的优点在领导那里会成倍地放大。他会觉得你综合素质高。但是,如果你搞砸了,你的缺点在领导那里也会成倍地放大。领导最容易看出你的缺点是什么?比如,你第一句话就出现了一个错别字。领导肯定会想,这个人水平怎么这么低,居然会有错别字都看不出来!其实你水平是不错的,你辛辛苦苦赶稿子,熬夜写出来,到最后已经是油尽灯枯,精疲力竭,实在累得不行了,才没有检查出那个小错误。但你所有的功劳,就因为这一个错别字,灰飞烟灭。一定记住,最后出炉前,交给领导之前,格式是否有错误、有没有错别字,比你的内容写得好不好可能更重要。

 

我建议大家可以自己弄一个对照单。要出门时,细心的同志都会检查一下:钱包带了没有,身份证带了没有,出门的时候灯关了没有,煤气灶关了没有。你要是经验多了,就会发现,政策报告的写作中容易犯的错误往往也是那么几个,比如序号一、二、三、四,改着改着,你把第三点删掉了,但序号忘记了调整,就成了:一、二、四。领导一眼就能看出来,你这个人怎么这么粗心。还比如说,每个数据要核对,计量单位不能出错,人名不能写错,行间距必须一致,字体大小必须一致,等等。在实践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你要自己弄一个checklist。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你十万字的博士论文都写了,最后不好好校对,图个啥呢?你以为参加答辩会的老师会把你的论文从头到尾读完?他们很可能是答辩前一天晚上才看你的论文。但这些大佬们经过长期训练,最神奇的本领翻一遍就能发现你在第57页有一个错别字。这一个错别字可能就影响到他对你的水平的判断,你何苦来呢?魔鬼在细节,大家务必在意。

别人写过的题目还能不能写

 

如果你能够把内部报告写好,再写公开政策报告就很容易了。公开政策报告是面向市场和公众的,写作这些报告的宗旨是什么?是提供有专业水准、有新颖观点和信息量的报告,帮助厘清问题、推动政策讨论,或是对已有的政策进行解读、评估。

 

很多新手一开始会遇到的问题是不敢写。有时我们会过于自卑,觉得这个报告的题目别人已经写过了,我还写它干嘛。几乎所有的题目都已经有人写过了。现在你要是想写“一带一路”,全国光名字里挂“一带一路”的智库都有20多个了。要是别人写过的题目我们就不能再写,那就趁早关门吧,没活儿干了。大家首先要记住,别人写过,并不意味着你不能写。多少个作家都写过爱情这个主题,难道前人写过,后人就不写了?

 

我们要写别人写过的题目,还得写得有新意,怎么办?衡量一篇文章是否有价值的标准有四个:有没有新的观点、有没有新的方法、有没有新的表述方式、有没有新的材料。如果你在这四个标准里面的任何一个能够有点贡献,就已经很不错了。想提出新的观点非常难。不过,就算是别人已经有了这个观点,你能用另外一种表述方式说出来,你用另外的研究方法印证,你有新的材料补充都可以。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即使你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但至少你可以提出问题。我们经常会说,我也没办法提出解决方案。比如雾霾的问题,我只是隐隐觉得那个流传甚广的纪录片没把事说清楚,但是你叫我自己提,我也没办法一个十全十美的方案。你没有答案是很正常的,但你提不出问题就是研究者的失职了。提出问题要比回答问题更重要。要是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带问号的问题,研究就已经被推进了一大步。所谓带问号的问题,就是你对这个问题有清晰的表述,有自己的角度。比如说,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研究,这就不是一个带问号的问题。中国为什么会存在“双顺差”?这就是一个带问号的问题。

 

如果能再前进一大步,那你需要提出一个分析框架。大家可以看看市场上最牛的那些分析师,对于外行来说,关注的是他们预测行情是否准确。其实,预测行情基本靠蒙。有时候,你的预测不一定准确,但如果你有自己独特的分析框架和逻辑,可以自圆其说,又能启发别人的思路,那就影响很大了。内行是看你有没有自己的一套独门拳脚。

基本格式

 

公开的政策报告,基本的内容格式是这样的,你们要记下。

 

首先要有摘要,摘要一定要用心,把自己的中心思想简要地表述出来。

 

正文的第一个部分是问题的提出。 这个事情是啥,你为什么要讨论这个事情,别人都是怎么讨论的,你打算怎么讨论,等等。

 

正文的第二个部分是主要内容,即对问题的展开论述。政策报告不像学术论文那样刻板,主要内容如何写,可以有更大的自由度。但是,不管你怎样写,一定要想好全文的逻辑架构。所谓分析,就是分而析之,你一定要把问题展开。把一个大的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围绕着每一个小问题,要反复论述。在大问题和小问题之间很可能存在自相似的关系,有点像“分形”。写之前,在纸上把自己的逻辑结构图勾画出来,对整理思路有帮助。

 

接着,要提政策建议。政策建议可以穿插在各个小问题的论述过程中,但最好到最后有个综述。

 

最后,是简要的小结。

如何成为多产作家

 


如果你把这些做好了,政策研究就基本过关。

如果你还有余力,想要提高自己的公共影响力,建议大家练习一下媒体评论的写作。

写媒体评论并不难,难在要写得多,写得快,还要篇篇都出彩。如果你一年只写了一篇媒体评论,还不如不写,没有人会主意到你的。想要在媒体上站住脚,至少要习惯一周写一篇的频率,比较合适的是一周两篇,再多就是透支了,很难支撑下去。

很多研究人员没有这个训练,不知道怎样才能写得很快,写得很多。著名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说过如何成为多产作家。他说:第一,你要爱好写作。第二,你必须只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写作。你必须不断的写。写作是一件很痛苦、很无聊的事情,而到最后你能成为多产作家,是因为你把自己写麻木了,忘记了写作是一件很累的事情。这就跟种田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但是为什么农民每天天不亮就要到地里去干活一样,没有办法,习惯了。靠激情写作是最不靠谱的,支撑写作的是习惯。

为什么要坚持写作?写作的好处是可以带动阅读和思考。要想对一件事情真正透彻了解,只有两个办法,第一是教一门关于这个问题的课,第二是写一本关于这个问题的书。教书是为了学习,写作也是为了学习。经常有人问我读书为什么读得那么快,其实读书快慢倒不重要,重要的是读书的方法要找对。读书的诀窍是不要“我注六经”,而要“六经注我”。我们读书,往往读的是别人的书,读一本关于凯恩斯的书,读完无非知道了凯恩斯是这么想的。凯恩斯怎么想跟你有何关系!为什么会为别人读书,因为你自己读书的时候没有带着问题。要是你带着问题,你就是有目的地到书中找自己的灵感和素材。习惯了为写作而读书,你读书的时候会有更大的主动性,思维会更活跃,读得会更快,理解会更深入。

三种媒体风格


媒体写法跟政府公文写法不一样,你要不断的变换,熟悉各种方式的写作。从新闻写作的角度来讲,有三种写法。

一种写法是新华社体。新华社体善于把所有有趣的事情讲得让人读不下去。春风和煦阳光明媚,人民代表齐聚一起共商国事。

一种是倒金字塔体。原来写新闻是发电报,一次只能发一条,大家都在抢,所以你必须保证第一条就把最重要的消息发出去。第一条:有一个中国待业女青年拍了一个纪录片引起全国的混乱,先发过去。第二条:这个待业青年叫柴静,原来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这样不断补充更多的细节,所以称其为倒金字塔,先把最吸引人的东西抛出去 。这是原来技术水平决定的,你必须把最耸人听闻的内容放在前面,但这种文体其实不适合阅读。

现在大家用的最多的是华尔街日报体。先从小的切口切进去,先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勾引读者。 从一件凡人小事引起大家的悬念,然后再慢慢回到正题,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在夹叙夹议的过程中把事情讲清楚。华尔街日报体最重视的是讲故事的能力。

怎么起标题


写标题很难,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Economist的风格,看起来很短,琢磨起来有几层含义。当然,我个人偏好不等于读者的偏好,自媒体时代的标题风格跟我的偏好就很不一样。比如我有一篇文章是写智利的休克疗法,我选的标题是:《1973年的9.11》,因为1973年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就是在9月11日。结果这篇文章被一个微信公共号转载的时候,标题改成了:《独裁者和休克疗法经济学家之间的爱是深沉的》,是好是坏我不加点评,但这是典型的自媒体时代的风格。自媒体时代,抢眼球最重要,标题往往很长、很怪,经常故弄玄虚,有时候甚至带有威胁性:“是中国人都转起来”,“全国人民都在看的帖子”,云云,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坏的风气。

顺便讲一下,我觉得写作的某种最高境界是标语口号。从这个角度来讲,毛主席真是很伟大的作家,很多事情到了他老人那里高度概括为标语口号,一听就明白,胜过长篇大论。马克思写《资本论》,写了三卷你都不知道他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毛主席四个字就概括了: “造反有理”。去抢吧,富人的那些个东西是你的,是你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富人是剥削你的剩余价值。哦,原来是这样的,你就敢干革命了。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些标语口号都有极强的鼓动性。现在不如以前了。我们概括不出来精辟的内容,难以做到让别人过目不忘,更谈不上直指人心。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记不住。广告学告诉我们,一条广告超过七个字就记不住了,你数数,现在有几个字?好的东西,也得有好的表述。再比如,哈耶克的名著《通向奴役的道路》,名字起的真好。我估计十有八九,哈粉都没有读过这本书,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认定了:社会主义就是通向奴役的道路。

怎么写开头


关于怎么写开头,我写过一本书评。介绍的是以色列作家奥兹的一本书:《怎么写开头》。他讲到,契科夫小说里写一个男的要勾引一个女的,怎么办呢,不好搭讪。女的带了一个狗,男的就拿骨头逗狗,狗想吃骨头他就收回来,他表现出很害怕的样子,最后女的开口说话了:“它不会咬你的”,这就搭上讪了。从一个骨头引诱一个狗,从狗引诱女的。一个好的作家要带着很多骨头,要善于创造有戏剧性的场面。

有个小孩子写过一篇作文, 开头写到:有个八岁小孩在海里游泳,突然感觉有什么又凉又黏的东西贴在他的大腿上。这就引起了悬念。你可能很紧张,以为是碰到了鲨鱼,其实这是写孩子和海豚的。一开始就要制造出来悬念,制造出反差,或者是营造出熟悉的生活场景。建议大家多读一读悬疑小说,悬疑小说要求第一页纸就把悬念全抖出来,否则人家看了第一页还不兴奋,就不买了。

怎么表述得更性感


我们不是写小说,而是写议论文,但议论文中也可以有情节和故事。观点之间会有冲突,人都是喜欢冲突的。如果你的观点之间有冲突,大家就更愿意读。比如,你要写一篇关于同性恋婚姻是否能合法化的辩论,很多人都愿意读。你要把正方和反方的观点都讲出来,让它们互相辩论,层层递进,这样就有意思。

学会自己设问。不断地在文章中发问。要注意,你必须是代表读者提问,不能故弄玄虚。你要把握读者的心理,到了某个关节点,他们可能会有这样的问题,你就帮他们提问,然后帮他们一一解释,娓娓道来。

学会用隐喻。隐喻很符合经济学的风格,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产出:隐喻的好处是用一个隐喻可以曲折表达多层次的意思。

要善于用数字的力量。有时一个数字出来,能把对手砸死。

要善于用案例。一个好的案例,胜过一千个好的理论。

要找到形象化的结构。古希腊演讲家在演讲时,一讲能说几个小时。这帮人的口才都很好。他那时候又没有PPT,怎么记得住呢?他们有一个不传的秘法。演讲者会想象一个房间,房间客厅在这个地方,卧室在这个地方,有几进。他把这个观点想象成门厅,那个观点是卧室,那个观点在花园。他按照空间去想,我应该讲到哪个部分了。一旦找到形象化的东西表达抽象的理念,你就成功了。马尔克斯的《迷宫中的将军》写玻利瓦尔,他是通过玻利瓦尔生前的最后一次旅行,穿插着讲述了他的一生。我们常常把思维表达为一棵树,这也是形象化地表达结构的经典案例。你能想出来什么线索呢?比如讲货币政策的时候,有没有可能讲讲央行的“七种武器”?讲经济发展的时候,能不能借用昆虫的嬗变?

 

观念的可视化。看了柴静的纪录片,你可能就信服了:PPT还可以这样用。图表的使用,图片的配合,会带来很强的冲击力。你看IS的出版物、宣传片,很有视觉冲击力,背后是有高手的。连恐怖分子都知道,不仅只用新闻通稿,而是要有画龙点睛的标语口号,要有内涵丰富的图像,用图像烘托出残酷的美学、复仇的美学。文章的版式也要讲究。排版本身就是一种表达方式,你如何用版式设计突出重点,引导读者注意你的核心观点,这都需要琢磨。中国的美学教育太差,学生们做出来的东西很土,以后我们在这方面一定要注意。


怎么结尾?常见的方式是回应开头。另外就是余音袅袅,还有就是留下悬念,点出另外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是写作的方式。

高阶、更高阶和最高阶的写作技巧

 

如果是写深度报道或写书,可能还会用到一些高阶写作技巧:(1)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从小人物的角度,不要写大人物。你写袁贵仁同志走进了会场,这个没人看的。但你讲一个乡村教师的故事,就要感人得多。(2)要敢于把自己写进去。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是本畅销书,他写作一大特点就是“亲临其境”。他会写:我飞到班加罗尔看到什么,我跟比尔.盖茨见面,他跟我说什么,我去中国大连参加夏季世界经济论坛,看到的建筑是怎样的。(3)要学会有细节,只有细节才能表达微妙的内容。(4)要学会引用,引用要恰到好处。(5)要有宏大的历史背景,把你故事放在更宏大的历史背景里讲更有吸引力。

 

更高阶的写作技巧,比如说写书,就要研究小说、戏剧等文艺形式了。按照神话学家坎贝尔的说法,所有英雄故事都有一个原型。主人公最开始在很熟悉的新手村。这时发生了一个事情,他从新手村出去了,而且一出去回不来了。这需要一个引发的事件。比如来了一群矮人,或是一个法师,拉你跟他们一块找宝藏。走出去之后,会有不断的高潮,一个接着一个,最后有一个最大的高潮。冒险过程中要有反面人物,反面人物不能完全是反面人物,要有复杂的人性,才能坏得令人信服,邪恶得令人同情。还要有一个导师,一群小伙伴,小伙伴里得有一个负责插科打诨的。要有twist,你看《冰与火的传奇》,当你认为这个人是坏人,他却变成了好人,当你以为马上成功了,结果被砍死了。最后是回到新手村,当你回来以后和你出来时已经不一样了。你去看流行文学,你去看游戏的设计,你去看大片的设计,基本上全都是这样。这里面有一个标准流程,而且能精确到你写剧本第十页时第一个高潮要出现,BOSS在第三幕出现,等等,太早太晚都不行。

 

这些对我们有什么借鉴?

 

 

如果你想用更形象的方式表述你的观点,不一定非要写小说或剧本,但是这些对于提高写作技巧很重要。我可能是中国经济学家唯一为了写好文章,认真研究小说的。各种文艺形式中的表达形式博大精深,读小说的时候不要只看它们的故事情节,要分析其结构,看大家是如何控制节奏的。不同的文艺形式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很多文学家会从音乐中寻找灵感,比如把小说写成复调小说。哪天你们也写一个复调的分析报告看看?

 

最高级的写作技巧是什么?从表面看,是你终于形成了个人风格,但从根本上讲,是你能否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到最后,所有文字、文笔、结构都不重要,最高的写作境界是你把握住了时代的精神。你是写给同时代人看,你能让大家产生共鸣,你能说出大家想说又不知道如何表达的话,你了解同时代人的喜怒哀乐,你知道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你的作品超越了自我,有一种深深的对世间的悲悯、宽容,那你就是伟大的作家了。

 

写作的忌讳

 

写作有什么忌讳?忌讳出现硬伤。比如说有位财经作家说,中俄之间的货币互换,让中国赔了大钱。随后,人民银行出来指正,说这个东西跟你理解的完全不一样,这就是硬伤。有位老师曾经写过一本书评,他说到,亚当.斯密写了《国富论》后,可能为了修改自己的观点,又写了《道德情操论》。他表达的意思是很好的,即经济学不能只谈看不见的手,还要关心道德哲学。但问题在于,《道德情操轮》是在《国富论》之前写的。即使你的观点是对的,论据有误,也会被别人无情地攻击。Paul Krugman最喜欢这一招。比如他曾经和MIT的瑟罗教授论战,他说瑟罗教授有个数据算错了,好像是一个指标除错了。你可能总体观点是正确的,但在某个小问题上犯了硬伤,被人抓住了把柄,整篇文章的reputation就要大打折扣。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我就犯过很多愚蠢的硬伤。比如我在一篇文章里讲,如果你是原始人,在非洲听见草丛中有细细索索的声音,你就想是,这是不是响尾蛇呢?马上,有读者说:非洲根本就没有响尾蛇。不认真,就要丢脸啊。

 

还有就是千万不要抄袭,有很多方舟子的人物等着你。你现在没成名,一旦成名就会有很多人翻你的旧账。我个人对所谓的抄袭有不同的意见。恶性的剽窃、刻意的抄袭,和引用时未注明出处,以及综合别人的观点,是性质不同的,很难一棍子都打死。知识产权保护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我不认为自己的观点都是自己原创的,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借用来的。古代的史诗、民谣,都是口口相传的,很多民间艺人会在原有的基础上随手增添自己的东西,你怎么衡量知识产权归谁?知识分子、文化人不要把自己的东西看成命根子,跟大家分享分享,挺好的。当然要是恶意地剽窃,那肯定要追究的。我从不称自己是经济学家,最多把自己叫做政策研究者和科普作家,就是对学术界互相攻击的恶习很反感,所以干脆退出,自己玩自己的。

 

最后,自我批评一下。包括我在内的有一部分学者给大家很坏的表率,写东西有一点文艺腔,这是极其幼稚的。像国外那些大家,没有写着写着就抒情的,都是就事论事,摆事实,讲道理,注重的是逻辑。中国人是感性动物,不善推理,好讲情怀,所以在中国写写抒情文章,会有人爱看,但我觉得一定要适可而止。你们年轻一代,千万不要再沾染这种陋习。

如何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要会写,也要会说。汇报、会议发言,包括学术会议和课题答辩,都需要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此外,在职业生涯中,你们还很可能会遇到主题演讲、接受电视采访等机会。

 

先说汇报。假设你接到国办和中办的通知:请您于星期四上午十点半过去,领导要听听专家的意见,请准备一下。你要问清楚,需不需要提供文字材料。很多时候要提供文字材料,有时候不需要,有时会说文字材料留下来作为参考。我们在电视里面看到的给领导们讲课,那其实是有稿子念的,不是现场过去随便讲,和参加会议汇报还不一样。

 

参加座谈会,要做汇报时,一定要控制时间。给每个专家留出来15分钟时间,那么15分钟就15分钟。这种场合,有人一讲就是半个小时,生怕没有引起领导重视。领导非常有涵养,耐心地听你blabla,但是心里骂死你了。水平的高低之分就在于你能不能掌握时间,突出重点。15分钟时间不算短,把讲的话记录下来会有很多文字。用15分钟足够把一件事说清楚,你还说不清楚就是水平不够。怎么样在有限时间里突出重点是最重要的。

 

要是领导说,我很忙,也不开专家座谈会,请你过来,我现在有5分钟的时间,请你在5分钟时间内告诉我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怎么办,你能不能讲清楚?如果5分钟都没有呢?假设你在人民大会堂看到了领导,假设电梯不是专门留给领导的,你也可以坐。你在电梯里见到领导,领导说没时间了,你就在电梯里说吧。领导要去5层楼,电梯从1楼到5楼,你能在这段时间里告诉他你最想要说的话,打动他,说服他吗?最极端地讲,假设你和女朋友在游乐园里玩,你们都做过山车,但是坐的是不同的过山车,你的过山车上去,她的下来,在飞驰电掣的一霎那,你们的过山车交会了,你只能对她说出一句话。就一句话,你能不能打动她的芳心,让她嫁给你?

 

要是你想得清楚,讲得明白,一句话就能表达自己的意思,五分钟还能表达自己的意思,15分钟还是同样的事,你一样说的头头是道,这才是本事。

 

你在中南海开会的时候讲汇率改革,讲了15分钟。然后人民银行的领导说,讲得不错,到我们那里再讲一讲,给你一个小时,做个报告。同样的观点,你用一个小时把它讲得更完整。你讲完之后,北京大学说,我们正好要开一门关于汇率政策的课,要不然你来讲,你讲中国汇率问题研究,每周四下午讲两个小时,讲一年。从一分钟一个观点讲起,然后到一年围绕这一个观点仍然能够阐释清楚,那你算真研究清楚了。如果你说我只能讲5分钟,后面就没了,那就是你没有研究透。如果你说我只能讲课,用一年的时间,从猿到人,才能把一件事情讲清楚,领导要不你来听我讲课吧,听一年你就明白了,那也说明你没有领悟透彻。

 

语速要注意快慢适当,吐字要清晰。着装也很重要,着装的基本规则就是别人穿什么你也穿什么。银行界人士找你,你肯定要正式一点,深色西装,打领带。如果是IT行业的企业家找你,你就可以更放松一点。学术界的会议一般便西装足矣。到社科院上班,可以穿得朴素一些,旧衣服不要扔,留着上班时穿。

 

如果你有会议发言,要问清楚需不需要准备PPT,一般情况下是需要的,但是PPT对于演讲不一定有帮助。有时过分依赖PPT,念出来的东西效果会很差。PPT更多起到补充提示的作用,不应该把它当成离不开的拐棍用。PPT本来是为了控制时间,但经常会做的幻灯片太多,就超时了。再好的演讲,超过1个小时就让人听着很累了。像我这个演讲,大家早就累了。效果最好的演讲就是控制在1个小时之内,45分钟、甚至15分钟更好,让人觉得意犹未尽,余音袅袅。讲话长了,谁都不爱听,你又不是说评书。

 

主题演讲要了解你的听众,如果给县委书记讲,你准备的国际风格的笑话就别显摆了,人家听不懂。如果你到世界经济论坛,原来给县委书记们准备的荤段子也就别讲了,人家会觉得你神经病。同时,你要注意手势、语速、姿势,要照着镜子感受一下。要注意包括着装以及别人的提问等细节。

 

这个问题多说几句。为什么呢,因为刚出道的年轻人不太适应这种场面。我跟我的学生讲,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答辩时答辩老师说你的观点有点不完全,老师还没有说完,学生就说,老师,我解释一下。我说,你傻啊,他需要听你解释吗?他不需要,他是在表达他的观点,你非要解释什么。老婆回家找你聊天,她就是想找个人说说话,发泄一下,你不让她说完,动不动就我解释一下,不是找死是干啥。学生说,那我怎么办呢?我教你们一个经验,他说你这个观点讲得不对,你马上拿纸和笔认真听,不断的点头。老师问你的是要是技术性问题,比如你的数据哪儿来的,为什么用找个指标,那你必须老老实实回答。但如果他只是表达他的观点,你千万不要解释一下,你最好是说,老师,你提的意见非常好。而且你得总结除了他提的意见好在哪里了。你可以说,我原来的研究只考虑了局部均衡,您从一般均衡的角度提出了更全面的解释,这个我没考虑到,我一定会再改进。人就是图个顺心,每个人都是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你非要较什么劲。

 

不要天天想着跟别人辩论。这个世界上哪里有那么多东西好辩的?辩论是不可能发现真理的。讨论是智慧的交流,辩论是无知的相加。当大家心平气和,互相补充,彼此启发的时候,才能有信息的增加、思想火花的碰撞。大部分的辩论,都是鸡对鸭讲,各说各话。在演讲之后,听众提问的时候,经常会有这种情况。他站起来,说给你提个问题,其实是在讲他的观点,那你就让他讲吗,反正会议主持人会控制时间的。人家就是想在公开场合站起来一下,那你就让人家表现一把,有什么关系啊。和谐社会吗,存而不论,论而不议,议而不辩。

 

我原来当《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时,有一个偏僻小镇的退休工程师给我寄过来一篇手写的文章,《论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总规律》。我没理他,过两个月又给我寄过来一份,说如果你们不发表,建议把此文送到中央文献办公室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保存,我又没理他。又过两个月,他很生气地来信说,前两封信为什么不回信,为什么不在刊物上发表我的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证人民有言论自由。当你们站起来要提问,要展示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也最好多想想,你跟这个工程师有没有什么区别。

 

最后说说接受电视采访。口才好的人不一定适合上电视,有的人口才好,但他擅长长篇演讲,前15分钟可能讲得语无伦次,30分钟才warm up,一小时很激昂,4个小时以后达到欲死欲仙的高潮,电视里不行。观众每几秒就可能会换台,你要在换台的几秒钟里让他关注到你的观点。我给大家讲过,写作的时候,每一段话第一句话必须是中心思想,电视采访也要一样。到中央电视台一坐,主持人问,何博士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我就说,从猿到人是这么这么一回事,观众早就换台了。第一句话一定是一个观点和判断。比如你说,房地产商都是奸商。先把判断下了,然后再补充论据。千万不要奢望从逻辑上展开,把一件事情的因为、所以都讲清楚。人在看电视的时候的脑电波和睡觉时是一样,人看电视时不思考,更不做逻辑论证,就是看个热闹。别以为那是讲坛,就是个说书的地方,插科打诨的地方。电视不是为了让你探求真理,它就是娱乐的东西,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不讲逻辑,怎么支持自己的观点啊。你可以举个例子,比如我住的小区的开发商就是奸商。你可以举个数字,比如据中国航模协会统计,80.65%的房地产商都是奸商。比如你打个比方,房地产商只会坐在地方政府的大腿上撒娇。比如你引用一句名言,马克思早就说过,房地产商的每一个毛孔都流着肮脏的血液。不一定是名人名言,网民说得很俏皮的话也可以引用。善于用比喻,善于用排比。观众听完,不可能记住你的逻辑论证,但是如果你能够让别人记住你的一句话,一个故事,一个数字,你就成功了。

 

我不说你们也听明白了,电视节目里充满了荒诞和谬误。坐在演播室里的“专家”和真正做研究的专家不是一群人。有时候情不得已,不得不去坐坐台,但你心里得有杆秤,别以为上了电视就怎么了不起了。娱乐大众是一种值得同情,但别指望人家尊重的职业。

学会保护自己

 

江湖险恶,你们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一定要尊重公共舆论,很多学者不懂得尊重公共舆论,所以经常会说一些很正确,但是很招人恨的话。

 

我的一位好朋友说,经济学家既不为富人说话也不为穷人说话,当然没错了,但是,兄弟,你说这个干啥呢。人家就会只听你说的半句话:看,经济学家说他们不为穷人说话。你们要把宝贵的时间拿来读自己的书,写自己的报告,做自己的文章,何必非要在网上跟人家吵架。不说话憋不死你。不是说不让你们发表自己的言论,最重要的是,你要保存自己到了不得不表明立场的时候,仍然有说话的机会。如果你赤身裸体冲到舆论场里,出去就被踩死了。No Zuo No Die。要善于藏拙,善于保护自己。

 

如果我有一篇文章突然之间转载很多,接下来的文章我很可能写得沉闷,要有意控制,不要让自己出名。成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芙蓉姐姐和凤姐的名气都很大,但是你得想清楚,你真的愿意当一个娱乐界的人物?娱乐界的游戏规则是啥?娱乐界的游戏规则是,你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说出来让我们高兴高兴。

 

你们要有定力,要对自己有所期许。我想得最多的是20年之后我在哪里,我想干啥。如果你能想到20年之后想干啥,你就不会那么着急了。是的,别人都出名了,都赚钱了,出名就出名呗,赚钱就赚钱呗,你怎么不看看,他们可能过几天就被抓起来了呢。

 

最后叮嘱大家,做政策研究一定要注意保密。宁可不做,也不要在这方面出问题。我原来以为社科院这个地方不可能犯错误,但是进去了好几个,都是在保密问题上出问题。要时刻有保密的意识。你就想,你的每一封电子邮件,每一个电话、短信,都是有记录的,这样你就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堂堂正正地做人。不要轻易地在电子邮件里讨论涉密话题。最好刻光盘。不要出去跟别人讲,我参加了总理座谈会,总理说了啥。不要到处宣扬,我的什么奏折又被谁谁批示了。你做的东西不重要,但是你是给谁干的活,这个很重要。别人会通过你这个东西揣测领导在想什么。不能上网的电脑绝对不要上网。不要把U盘插来插去的。别把自己的电脑拿出去让陌生人修理。见外宾也要慎之又慎。最好不是单独见外宾,有两个人一起见,可以对证,就要好的多。你要长个心眼,知道哪些是套你的话,哪些可能会有所企图。文件的保存,文件的销毁一定要注意,文件千万不要拿到家里。有这样的情况,文件拿到家里,孩子在上面画画,等发现画得一塌糊涂,傻眼了。做政策研究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低调,一定要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做政策研究有什么用?

 

如果你想做政策研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想影响政策的人不要来做政策研究,因为你不知道政府的约束条件是什么,你说的领导很可能不看,最后搞得你天天郁闷。那我们为什么要做政策研究呢?你学会了一门绝活,你会写奏折。这个世界上能够给中国领导人写奏折的人屈指可数,但是你会。这好比你懂得中亚古国楼兰文字一样,会有一种莫名的快感,寂寥的幸福。做政策研究是屠龙术,但好在技不压身,做政策研究对人的综合素质提高是有帮助的。这就是一个锻炼才干的机会,你知道自己锻炼了才干就行。别的东西不要多想,想得太多事情是做不好的。

 

毛主席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啥事一认真就做坏了。要保持很平和的心态,你只是以专业的态度在做一件比较有意思,但是可能又苦又累的事情。你把它做好,自己的视野开阔,有一段很独特的人生体验就行了。

话题:



0

推荐

何帆

何帆

739篇文章 3天前更新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1971年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1996和200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分别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山东大学等高校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其他学术和社会兼职包括: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等政府部门顾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所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青年全球领袖、亚洲社会青年领袖,央视今日观察评论员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和国际政治经济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