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真正的新技术革命还没有到来
 
罗伯特·戈登的很多观点都挑战了我们惯常的理念。比如,我们认为现在的世界经济发展比过去更快,但是戈登教授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是在1920-1970年之间,或者更准确地讲,是在二战之后到1970年间。从1970年到现在,经济增长开始回落。虽然从1996年到2004年间曾经出现了一次生产率的提高,但持续的时间还不到十年。
 
再比如,我们总是觉得现在的科技进步更快。戈登教授告诉我们,电比电子计算机更重要。我们经历了三次产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是靠蒸汽机带动的。蒸汽机带来了铁路和轮船,并使得能源消费由木材转向煤炭。有了煤炭,炼钢开始迅速兴起。工业时代正式到来。在1770-1820年间,出现了大踏步的技术进步。第二次产业革命出现在19世纪末。这次产业革命是靠电和内燃机带动的。除了电和内燃机,还有供水、排水,医学方面的革命,这些技术进步带来了婴儿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人口预期寿命显著提高,城市变得更加密集,也变得更加洁净、舒适。生产车间里出现了流水线,人变成了机器的一部分。超市、连锁店和邮购业务兴起,带来了商业流通领域的革命。相比之下,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只对交通、通讯、娱乐、电子支付等少数领域有影响,我们已经习惯的现代生活,从本质上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
 
当然,我们也可以反驳戈登教授,或许真正的产业革命还没有到来。比如,要是人工智能真的出现了“奇点”,或许不仅是我们的生活,甚至人这个物种,都要发生重大的变化。不过,至少到现在为止,那一天还没有到来,戈登教授说的还是有道理的。
 
 
动荡时期的经济增长
 
今天,我们再讲戈登教授的又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他认为,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可能有读者已经发现了,当戈登教授讲到1920-1970年的“大跃进”时,这段时间经历了30年代的大萧条,随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直处在动荡不安之中,怎么会有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呢?
 
这可能反映出来我们在认知中的一个误区。我们更容易高估戏剧性事件的影响。比如,我们容易高估“9.11”恐怖袭击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也容易高估像“非典”这样的传染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以中国的经济增长而言,建国之后我们受到的最严重的冲击,一次是60年代初期的大饥荒,另一次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爆发的时候。但到了70年代,尽管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经济增长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恢复正常了。是的,美国在20世纪上半叶经历了股灾、大萧条,但汽车和家用电器的普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都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多难兴邦。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意外地推动了战后的经济繁荣。我们先来看大萧条。大萧条之后出现了罗斯福的新政。罗斯福新政是个大杂烩,里面有刺激经济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也有旨在节制资本、保护劳工的改革政策。工会的兴起导致工人在和资方谈判时更有优势,于是,劳动时间下降,工人的实际工资提高。工人实际工资的提高,使得企业家更积极地增加对机器设备的投资。设备投资在30年代一直非常强劲,这同时也反映出技术在不断地更新。
 
从战时经济到和平经济
 
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二战,而非罗斯福新政,结束了美国的经济萧条。战争机器开动之后,美国的失业迅速消失,工厂开足马力生产各种军用物资。碰到机器设备不够用,政府帮助企业大规模投资扩建。很多战时的生产奇迹发生了。比如,1941年罗斯福总统下令加紧建造货轮,他说,“不自由,毋宁死”,于是,这批货轮被命名为“自由号”。当时,其它的工厂都在造军舰,根本顾不上造货轮,一位美国企业家亨利·凯泽(Henry Kaiser)站出来说,他可以接下来所有的“自由轮”的生产订单。1942年,凯泽的工厂大约要用八个月建造一艘“自由轮”,到了第二年,造船时间就锐减为数周。在两个船厂的生产竞赛中,工人们用几天的时间就组装好了“自由轮”。这样的例子很多。亨利·福特负责建造一家专门生产B-24轰炸机的工厂。这家新工厂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建成了。1943年2月,该工厂产量是75架飞机,1943年光11月就能生产150架,1944年8月更是达到月产432架飞机的纪录。
 
一般来说,战时的经济繁荣是虚幻的。一旦战争结束,大量的军工订单消失,而且退伍军人复员,会带来经济萧条和大规模失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当时,人们普遍感到二战之后美国经济会像英国经济在一战之后那样一蹶不振。历史不会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二战之后,大量的军工生产能力迅速转化为民用生产能力,而这既要归功于技术进步带来的家电革命,也要归功于政府公共支出规模的扩大。与此同时,美国推出了《退伍军人权利法》,退伍军人不仅能够享受到包括失业保险、优惠贷款等福利,也能够享受到参加高等教育及职业培训的补贴。大批退伍军人脱下军装,进入学校,这从长期来看提高了美国的劳动力素质。二战之后,美国人民士气高昂,无论是企业还是家庭,对未来都充满了信心,这也是避免了战后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
 
戈登还讲到,从1870年到1913年,大约有3000万移民进入美国,推高了美国的人口增长。这一时期美国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2.1%。大量的移民不仅带来了劳动力供给,而且其本身也创造了巨大的需求,因此大量移民并未冲击国内劳动力市场,造成严重的失业。但进入20年代之后,美国从鼓励移民转为限制移民,每年的移民占美国人口的比例从1909-1913年的1%下跌为1925-1929年的0.25%。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反移民政策加剧了美国的大萧条。但是,反移民政策的结果是,从1930年到1960年,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时期,厂商不必担心外国竞争对手,也不会考虑把生产转移到国外。没有移民的竞争,美国本国低层劳动的收入能够不断提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于是,在这段相对封闭的时期,美国的国内市场发展较快,收入不平等程度较低,到处欣欣向荣。
 
戈登的这一观点和传统经济学的理念也有不同。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促进竞争和发展。但戈登对美国经济史的解读告诉我们,对外开放也不是越开放越好,在特定的时期,维持一个相对稳定而封闭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促进经济繁荣、提高本国居民的福利更有利。没有一种经济政策,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地区、所有的时期。所有的经济学问题,都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it depends(视具体情况而定)。
 
话题:



0

推荐

何帆

何帆

738篇文章 27天前更新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1971年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1996和200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分别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山东大学等高校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其他学术和社会兼职包括: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等政府部门顾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所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青年全球领袖、亚洲社会青年领袖,央视今日观察评论员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和国际政治经济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