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爸爸真棒,作者周婧琦
自特朗普上任后的世界,怎一个“乱”字了得。
福克斯新闻于4月23日公布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民众对于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工作认可度降至44%。
特朗普变口风可以和川剧变脸一样快,但是我们留学生家长的小心脏实在无法承受啊,最近不止一个家长和我们表示担心:还要不要赴美留学?还要不要烧钱读国际学校?还有一个更扎心的问题:AI(人工智能)时代藤校生都找不到工作,传统的教育还是必要的吗?
经济学家何帆的回答很坦诚:特朗普确实会用尽各种方法刁难美国大学,以夺回大学阵地。并且给未来准留学生三个策略:推迟留学计划、转换留学国家或者抄底美国名校。
从2018年开始,何帆开始进行一项纪录时代的大事,即每年撰写一份报告,计划用30年记录中国的变化,教育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5年前“爸爸真棒”和他对谈后,曾将他对教育的观察整理成《世界变局下的教育》,让许多读者觉得受益匪浅。
而到了5年之后的今天,何帆觉得,“鸡娃”这件事可能已经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现在鸡娃父母觉得‘有用’的东西,将来可能都是没用的;相反,他们觉得‘没用’的东西,将来可能会成为孩子的核心竞争力。”
在AI时代,孩子要拼的是‘真实世界的经历’,而我们现在都是硬生生切断了孩子和真实世界的联系,然后再去培养很多迟早会被AI替代的技能,这不是在坑孩子吗?”
对于现在非常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何帆并不乐观,他甚至警告中产家长:“将来年轻人的第一份工作可能都是要交钱的”,“要做好孩子‘一辈子脱不了手’的打算”;但他也给“00后”指了一条明路——将来,“会玩”可能会是一项核心竞争力,而这,正是“00后”最擅长的事。
此外,何帆对于叱咤风云的AI也有着独特的视角:他觉得AI可能“被夸大了”,“我们不用太担心被AI取代”……这又是为什么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跟着何帆,用经济学家的眼睛来看一看这些问题。
特朗普任期的赴美留学:
你选择“逃离”还是“抄底”?
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后,中美关系平添了很多新的变数,留学生政策尤其会受到影响。
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特朗普把美国大学,尤其是精英大学视为左翼自由派的大本营,他想要打赢一场文化战争,夺回大学阵地,所以会用尽各种办法刁难大学;第二,特朗普代表了民粹主义的兴起,排外和反华的声势越来越大,也会影响到中国去美国的留学生。
我的建议是先静观其变。
如果是已经在美国的留学生,那就稍安勿躁。既来之则安之,首先保护好自己的安全,然后可以把这段时间当作观察美国的绝佳机会,这就是在现场目睹历史啊。
如果是还没有去美国的学生,可以考虑以下几种对策:
一是推迟几年,比如先在国内读本科,过几年再出去读研究生;
二是转去欧洲、加拿大、日本留学,可能性价比更高;
三是逆势出击,过去走赴美留学的人太多,赛道过于拥挤,也许特朗普能让一些家庭重新决策,放弃赴美,那或许就给真正适合赴美留学的学生留出了机会。
就算是全球化出现了逆潮,我还是建议年轻人有条件的话,或早或晚,出去看看。这是因为游历就是一种教育,不完全是因为出去读了什么书、考了多少分,在异国他乡能够凭自己的努力生存下来,就是一种磨练。
“藤校生找不到工作,
可能是因为社会本来就不需要这么多工作”
虽然有特朗普的“折腾”,但总体来说近几年美国经济还是不错的。但是大学毕业生就是找不到工作,这跟经济没关系,是因为教育和社会都变了。
一方面,名牌大学溢价在减少,教育和社会脱节的现象愈发严重;
另一方面,现在的社会其实本来就不需要这么多人工作。
这其实是每一次技术革命后的必然现象。每到这样的时间点,都会把一大批人“甩出来”。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直到二战后,爆发了以电为核心的技术革命,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也取代了很多传统的工作。怎么办?解决办法是额外创造很多新岗位。
当时出现了很多跟文书、内部管理有关的白领工作,以及政府部门的工作。很多这样的工作其实没什么效率可言,按前段时间大幅缩减政府部门的马斯克的说法,总是“人浮于事”。
可是,换个角度来看,政府本来就不是追求效率的。这些新岗位之所以会出现,真正的原因是这段时间生产效率增长太快,养得活这些闲人,人类组织又有一种惯性,一个人升上去做领导肯定要再招两个手下,部门就越来越扩张了。
■ 电视剧《协商的技术》剧照
正因如此,这些“没效率”的工作岗位,其实是社会的稳定剂。来个马斯克要推倒重来,一定会踢到铁板的。
现在这一轮的技术进步,贫困差距越来越大,被“甩”出去的劳工越来越多。
传统大企业如福特汽车、沃尔玛,都还需要大量的雇员,但互联网企业尤其是新兴AI企业,需要的雇员越来越少,找不到工作的人就越来越多,可配套的社会改革却没跟上。
现在,已经不可能再增加那么多额外的工作岗位来吸纳这么多人了,这才是大学生找工作难的真正原因。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我一直认为,世界的未来会是社会主义,人人都拿“社会分红”,不管你上不上班,每个月给你基本生活费。
“社会分红”是有合法性的:凭什么我非得出卖自己的时间、听老板的话(老板说的还不一定对),才能拿到钱?另一方面,很多工作比如全职主妇,贡献丝毫不低于打工人,却没有相应的经济报酬,这合理吗?如果你当“全职儿女”,照顾家里的老人,也是为社会做贡献,也应该拿到钱吧?
退一万步,就算你什么都不做,天天出去玩,或者画个画、写个诗,但你很快乐,不生病,也是减少了社会负担,国家不也应该给你发钱吗?而且,说不定哪天画画、写诗就出来一个天才呢?
但现在,基本生活费制度很多人还觉得是天方夜谭,可能到最后社会矛盾实在解决不了了,才会逼着各国政府去搞改革。
在“社会分红”的时代到来之前,所有富裕阶层的家长都得做个心理准备:孩子可能一辈子都脱不了手。
未来,教育要么是“就业前置”——上学过程中就开始实践职场所需,但当前大学教育尚未转向此路径。因此,更可能出现的是“就业后置”:年轻人的第一份工作甚至需付费获取实习机会。
现在金融机构已经是“交钱实习”了,互联网公司说不定也要跟上。拿DeepSeek来说,如果现在有年轻人交钱去实习,出来后还愁找不着工作吗?
说到底,年轻人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想要一份好工作。后面你创业、拿高薪,挣的钱就是前面这些钱的投资结果。
“消费黄金时代”结束了,
国际化教育也要没落了吗?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过去这些年经济发展的动力,其实都是焦虑。
你焦虑了,就会特别敬业。
中国过去这些年,基本上走完了美国的前半段,就是大家都很焦虑,焦虑后就拼命工作挣钱,不敢花钱,储蓄率很高。中国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快,就是因为储蓄率高,当然就可以投资修基础设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了。
按道理,接下来我们也应该往消费主义的道路走,一个阶层一个阶层地花自己该花的钱,富二代花钱了,穷人就有了就业机会。
国际化教育,其实也是这个短暂的“消费黄金时代”的产物。
那么有的家长可能会问:国际化教育要没落了吗?留学时代要结束了吗?
其实不会,国际化教育这条路会继续存在,但确实,很多家庭要修改预期了。原来出国可以“镀金”,但现在照我看,留学的真正意义是“洋插队”,也就是锻炼孩子在陌生的文化环境里,自己生存下来的能力。
AI已经“快到头了”?
不用太焦虑被取代!
但对于人人忧心的“AI会把我替代”的问题,我倒没有那么悲观。
纵观人类历史,所有新技术刚出来时,都会有人说“人类要被替代了”,还有些乐观的人会说“以后我们就被解放了”,结果,所有的预言都落空了。
其实我觉得,AI很可能被大家高估了。为什么呢?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