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察》评论员)
从1974年的3月29号被发现的那天起,就备受全世界的关注,被称为在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1975年11月份的画报,第一次全面地报道了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一些现象。画面里有三个绿色的小人,实际上是刚发掘的时候,有一些兵马俑上面是有色彩的。据当时的考古专家说是因为接触到空气以后,很快氧化,所以现在已经看不到带色彩的兵马俑了。这也成为一个争论的焦点,现在如果把这些兵马俑再挖出来以后,那么能不能保证挖出来以后会不会跟以前一样发生色彩变化。
(《今日观察》评论员)
关于这个事情,坑里和坑外的声音是非常不一样,坑里面现在正在攒足了劲想挖,希望挖到一些新的重大发现。但是坑外质疑的声音还是很多的,大家争议的焦点是现在条件到底是不是已经成熟,出土文物是否能完好无缺,而且能够长久地保存下来。之前两次时机都不成熟,第一次是属于被动式的挖掘。第二次是在1985年的时候是主动挖掘,但是很多原来是彩陶在空气中氧化了。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反对用商业模式来进行考古发掘,在这次开发里仍然能够看到它的影子。在整个的开发过程当中,旅游总是若隐若现的一个影子,而科学研究总是躲在后面。目前为止,我们也没有听到一个令人信服的、可以再度的发掘进行科学研究的理由。
(《今日观察》评论员)
之前有文物保护和商业运作合作的先例,但是能够保证成功就非常的难。因为这样的联姻是门不当户不对的,如果是用旅游和文物保护合作的方式,可能会赚钱。但是赚到这个钱,就一定会流到文物保护的这个用途上去呢?也很难讲。这里有一个数字,每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门票的收入是1.5亿,那用来维护的这个费用大概是300万。所以我们的善良愿望是希望利用商业运作来加强保护文物,但是在多数情况之下,最后都是被商业运作大大的利用。
安作璋:文物保护一定要贯彻始终 一定要摆在首要位置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对于这个考古发掘这一方面,我是赞成的。但是有一个问题,从一开始发掘,到发掘的过程,一直到发掘出来以后,保护的问题应该放在首要地位,一直要贯彻始终。我不知道这个问题解决了没有?我们的秦始皇陵不能随便动,原因就是在这儿。至于旅游观光,那是个次要问题。不能把它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不要太急功近利。
王吉林:多方合作加强文物出土后的保护
(台湾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所长兼文学院院长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挖掘以后就很容易受到氧化,会受到冲击的。我们在恒温情况下,如何用特殊的方法保护它,让它永远保存这是最重要的。不要是我们这一代看过了,或者我们下一代看过,到了最后没有了。这一点我们不妨和国际上其他的(考古)重要的国家,可以合作的话,看看人家的做法,或者共同研究一下。
王立群:重大历史遗存 定要保护为主经济效益为辅
(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河南大学教授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对已知的地下遗存应当以保护为主,不应当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对未知遗存,就是我们不知道地下有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东西,结果我们在工程施工中间无意中碰到了,这个时候就要做一些抢救性的发掘,还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我们发现了这些重大的历史遗存的话,如果能够绕开,能够不挖掘,那么还是以保护为主比较好。
何帆:对待历史要存敬畏之心 对待考古挖掘要审慎
(《今日观察》评论员)
过去有很多次考古都有遗憾,一些重大的考古甚至有重大的遗憾。不仅仅是因为在当时的时候技术的水平还不够发达,可能需要反思的还有就是一种无知和无畏的态度。那现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遗憾告诉我们,我们对待历史可能真的要增加几份敬畏的心情。我呼吁像这样的挖掘兵马俑不够审慎的考古做法,能不能从现在这一刻起就停止,不要让这样的错误再一分一秒的继续下去。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