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哥本哈根拉开帷幕,分歧、博弈、挑战,“气候”二字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利益关系?《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陈伟鸿):这里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观察》,欢迎各位的收看。您感觉到我们的地球正在变暖了吗?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沙尘暴来得比以往更猛烈,气候变化正在成为全世界都在关注的焦点问题。昨天,在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为期12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幕了,这一次被人们称为“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的大会在开幕当天就火药味十足,有人戏称这个规模空前的国际气候大会将会是近200个国家争吵不休的大会,也许吵到最后也难以达成一致。那么究竟大家在争论一些什么呢?哥本哈根会议能不能改变地球的命运?今天我们将就此来展开评论。
我们的两位评论员是何帆和刘戈,我们也欢迎电视机前的各位登陆央视网、新浪网、搜狐网以及腾讯今日话题发表您的观点,稍候的节目当中我们会给予关注。
首先,我们还是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次大会。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式宣传片:
小女孩:请帮帮这个世界。
小男孩:请帮帮这个世界。
全体:请帮帮这个世界。
字幕:为期两天,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1.5万名各界代表,讨论2012年之后的减排行动安排,110个国家的领导人出席峰会,他们能否成功达成协议?发达国家能否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谈判!利益!博弈!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愿景能否真正实现?
哥本哈根: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
主持人:刚才大家看到了正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式的一个宣传片,精心选择的一些画面尤其是这个小姑娘的眼神我想一定给了很多人很大的一番震撼,其实这一次大会我们看到有192个国家和地区前往参会,而且未来在会议的后半段,也许会有110个国家的领导人也前往参会,如此大规模的一个峰会,这么多的人来到了哥本哈根,大家都是带着什么目的而来,这个会议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一些什么?
何帆:哥本哈根会议它的大名叫“《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那我们知道联合国它开始关注全球气候变化,至少说也有20多年的时间了。
主持人:是。
何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成立也已经有10多年了,在过去10几年的时候,曾经开过一次非常重要的会,那就是在1997年的时候,在京都开过一次会,在这个会议上,是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给发达国家设立了一个温室气体减排的一个指标。但在那次《京都协议书》美国没有签,而当时美国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的一个国家,所以《京都协议书》在某种程度上就变黄了。我们现在看到奥巴马上台之后,美国对气候变化的态度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尤其是在最近中国也开始越来越重视气候变化的问题。
主持人:是。
何帆:我们已经看到这个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气候变化已经变成一个全球共识,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人对这个会议非常的关注,说这是拯救全球的最后一次机会。
主持人:帮助这个世界拯救我们的地球,这是所有人带着同样的愿望来到了哥本哈根,刘戈你看到的大家是带着什么愿望而来,希望解决什么问题?
刘戈:其实这些领导人来了以后是谈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还有很多人是来了表达声音,表达观点的,那么我们看其实现在里边的很多人他并不参加直接的谈判,但是他们用各种行为艺术等等各种形式的话,在表达他们的观点,因为现在防止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一种政治运动,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成为很多人的信仰,所以他们要坚决地表达他们的声音,还有一些人是把全球变暖这件事情,防止全球变暖当成一个时尚的事情,所以各路人马现在都分别拥进哥本哈根。
主持人:还有其他的一些网友也发来了他们对本次大会的一些关注,我们来看看这位署名叫“茗香”的网友说,“肯定变暖了,现在是一年比一年热,特别是夏天,没有空调都睡不着了。”
再来看看这位叫“高妹”的网友说,“夏天变热了,河流变浅了,植被变少了,气候的变化让我想起了《后天》开篇的那个问题——明天之后,你会在哪?作为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的居民,你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们自己。”
虽然说大家对这次的峰会充满了期待,但是我看到在峰会召开的第一天,事实上争论或者说分歧就已经很多了,很多的国家他们都是站在自己不同的立场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当然我们也看到了相互指责这样的一些画面,我们接下来一块儿来看一看,正在这次大会上上演的一些内容。
解说:气候谈判,利益冲突,错综复杂,矛盾分歧根深蒂固。
《广州日报》指出,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是当今国际社会最重要的多边外交谈判之一,集中体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南北矛盾,目前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存在三股力量,一股是欧盟,欧盟曾经积极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制定和通过,欧盟提出,争取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一些专家指出,这个减排目标太低。
第二股力量是所谓的伞型集团,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在地图上,这些国家联起来看似一把伞,这些国家的中期减排目标很低,而且以一些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为前提条件,经常敦促发展中国家率先减排。
11月25日,美国白宫宣布,美国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但专家推算,这一目标,仅相当于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4%,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要求相距甚远。
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提出的,到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5%,不过同样把主要排放国家参与减排作为前提条件。
第三股力量,是发展中国家,包括77国集团和中国。
11月26日,中国政府公布碳排放强度具体指标,向世界做出了负责任的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12月3日,印度环境部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20%到25%。
减掉的是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数据,而它们背后,国与国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利益纠结呢?
主持人:是啊,我们看得出来在通往哥本哈根的这条道路上,并不是仅仅只有气候,只有科学,还有政治的博弈,所以我们在会议现场看到很多人,或者说很多国家,他们在碳排放指标上争论不休,但我们想问问二位评论员,他们争的难道仅仅就是碳排放的指标吗?这背后到底有什么?
刘戈:三大利益群体很难达成一致
刘戈:其实这三个利益集团各自的观点各自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对于欧盟的这个集团他们更多的是,更积极,更积极,那么对于第二个集团,所谓伞型集团他们的态度比较游移,比较摇摆,那么对于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强调,就是我们要执行就叫做共同但是有区别的责任,也就是说我们要强调有区别,因为碳排放是这么多年来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你不能最后把这样的一个责任,全部推在,更多的推在发展中国家身上,那么最后的焦点在哪三点上呢,焦点的矛盾,一个是多少的问题,一个是先后的问题,一个是软硬的问题。所以这三大焦点我看,在短期内的话,在这个会议上,要达成整个一致的意见,是比较困难的。
主持人:我同意你刚才的这个观点,特别是你提到发达国家跟发展中国家,其实大家在于排放量的多少,排放的先后等等问题上,都是有分歧的,但是分歧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呢,他们对双方的利益到底有什么影响?
何帆:是气候问题 更是政治问题
何帆:我们要注意到,在这一次哥本哈根会议上讨论的其实不是气候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因为气候问题经过这么多年科学家已经形成一些共识。
主持人:对。
何帆:就是全球气候变暖是非常显著的,那么全球气候变暖之后,带来的灾害是非常巨大的。
主持人:对。
何帆:而且也有绝大部分科学家认为人类活动,应该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那么在这次会议上,其实讨论的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它是一个全球的公共产品,而公共产品的提供,这时候就有搭便车的问题了,让我想起来那个曾经有一个故事说有一群老鼠在开会,说我们是不是要给那个猫脖子上挂一个铃铛,让猫过来的时候,就能够听到铃铛声就安全了。
主持人:大家都同意了。
何帆:好,大家都同意。然后现在要讨论第二个问题,谁去给那个猫挂铃铛,就没有人搭腔了。那我们现在在这次哥本哈根会议上看到的,我觉得焦点的政治争论的焦点的核心,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就是一个是排放权,还有一个是发展的权利的问题。
主持人:对。
何帆:那么发达国家它在历史上,它已经污染,已经很长时间了。
主持人:它已经走过了这个发展的过程了。
何帆:对,就等于是发达国家它过去的时候,它叫了一桌大餐,有龙虾,还有牛排,他都已经快吃完了,到最后上最后一道甜点的时候,发展中国家来了,然后发达国家说,哎,你正好赶上了,甜点你吃了,所以你现在你该埋单了。印度的一个代表就说,说美国这些发达国家,他们不愿意承担太多的这个减排的责任,是担心在未来三年会处于经济衰退,但我们为什么不敢承担超过我们能力范围的这些减排的指标呢?我们担心这样的话我们未来三代人都会陷于贫困。
主持人:所以这样的一个分歧不断的大会,到底能不能起到最初人们希望的拯救地球这样的一个作用呢?到底他们能不能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这个问题上,在采取共同行动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我们稍候继续评论。
解说:全球气候到底面临怎样的危机?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能否成为拯救地球的一次机会?《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 欢迎各位继续收看我们今天的《今日观察》,这两天全世界的政治精英都云集了丹麦的哥本哈根,他们共同在为地球降温而献计献策,我找到了几幅照片,和大家一块来通过这些照片关注一下气候的变化,首先我们看到的这个照片拍摄的是北极熊,它不再像以往那么憨态可掬,甚至让我看到了很多的孤独和无助。
刘戈:惊恐。
主持人:惊恐。没错,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这个北极冰盖融化,所以让它们的生存出现了问题,现在它只能在浮冰之上。再来看看这幅照片,这里拍摄的是意大利的著名水城——威尼斯,在过去这个100年时间当中,因为气候变暖的因素,我们看到这个威尼斯的海平面已经上升了23厘米,所以有的科学家预言,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的话,在未来到2100年的时候,威尼斯就不是一个可以居住的地方了。我想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目前都在受到了气候变暖所带来的一系列的困扰,甚至在很多的国家,这一问题已经成了影响他们国家生存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一块来看。
电影《后天》片段
解说: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恐将为环境的破坏付出沉重的代价。今年10月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岛国”马尔代夫在水下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讨论一项风力发电的环保项目。
海底内阁会议,目前在于促使各国领袖注意全球暖化的问题,联合国一项调查显示,如果按照目前的全球变暖趋势发展下去,马尔代夫大部分岛屿将在100年内被彻底淹没。
就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一天,喜马拉雅山下的尼泊尔也在珠穆朗玛峰地区一处海拔5242米的营地召开了世界上最高的内阁会议。目的是为了呼吁全世界关注气候变化,对喜马拉雅山脉造成的负面影响。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这部名为《改变世界的6度》纪录片,向我们描述了地球每升高一度,人类将可能面临的险境。
纪录片《改变世界的6度》
字幕:在未来一百年间气温可能,升高摄氏一到六度。
字幕:每升高一度都将让地球的未来出现剧烈变化,如果全球均温升高6度,天灾成为家常便饭,某些全球最大城已是荒废的水乡泽国。当气温升高6度,就是世界末日降临之时,人类的生活将永远地改变,但未来还不一定会走向毁灭。多数专家相信,我们可以摆脱这场梦魇。
主持人:在越来越多的地方,人们已经开始看到因为气候变暖给地球带来的一些变化,那么这些变化到底是不是值得我们去担忧,还是它可以让我们高枕无忧,其实想最有说服力的,应该是眼见为实,马上我们要采访的这位记者,刚刚从北极来到了丹麦的哥本哈根,来参加联合国的气候变化大会,我们现在就来接通记者陈子宇的电话,您好,子宇!
陈子宇(北极气候变化考察之旅成员):主持人,您好!
主持人:能不能告诉我们大家你这一次到北极的目的是什么?
陈子宇(北极气候变化考察之旅成员):我们到北极主要是考察那边的一个全球变暖对北极的影响。
主持人:那事实上你到了北极之后,跟你原来想象当中或者是在一些影像资料当中看到的原来的北极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陈子宇(北极气候变化考察之旅成员):我到北极之后,给我印象最大不同的是当地的气温,因为我到,因为我到北极的时候是6月份,即便是北极的夏天,应该也是非常寒冷,我们印象中,但是我们到那边,两个月时间的气温大约都在0度以上,就是0到5度这样子,然后我们在北极的一些冰川,就是超过北纬80度以上的一些冰川上安装了一些小型的气象仪,那么那些气象仪最高的一次,是监测到了一个17度的高温,是我们很难想象到的。
主持人:我想你现在已经到了哥本哈根,你应该也会把自己的这番感受带到气候变化的大会当中和各位同仁一起探讨,希望能够有新的收获,新的成果,谢谢子宇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你。
陈子宇(北极气候变化考察之旅成员):对。谢谢主持人,再见。
主持人:谢谢。我想很多人都是带着这样的愿望到哥本哈根去的,那么这一次的大会到底能不能如我们所愿,真正成为一个拯救地球的一个大会,你们怎么看?
刘戈:对气象危机也有怀疑的声音
刘戈:我的看法还是比较悲观,因为很多人的看法并不一致,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为气候变化对我们是一个迫在眼前的这样的一种威胁。或者有的人也不认为,这个气候的变化完全是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所以呢,他们有这样一些根据他们来说,那么现在可能气候变化后面,有西方国家阻止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这样的一种阴谋,或者是气象学家去争取科研经费这样的一种想法,或者是新的低碳经济的这样的一种利益群体的产生,所以呢,这些集团的话,也会对这样一个理论产生影响。
主持人:对。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