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01

今天带你读一本书,李硕的《翦商》。这本书读得我毛骨悚然但又酣畅淋漓。它可能会动摇你过去的历史观。你可能会觉得,文明就像一株常青树,不断地伸展、不断地壮大,终至根深叶茂。不是的,真实的历史是要被打断、被重组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有太多的真相会被隐瞒和遗忘。这是不可避免的。有的时候,我们就是要学会和历史一刀两断。

02

《翦商》顾名思义,讲的是周朝取代商朝的历史,但这段历史的意义不只是王朝更替,事实上,这是一次历史河流的改道,一个巨大的转弯,中华文明从此走向了一个新的方向。

先要从商朝的前代夏朝说起。虽然没有发现文字记录,但考古挖掘找到了夏的遗址。大致来说,夏的核心区域在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和后来的商、秦相比,夏的疆域不大。这群人或许没有太大的野心,只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夏的历史上曾有王位被篡权的故事,这或许让夏的统治者觉得后怕。疆域太大,臣民就杂,驾驭不了,就会滋生动乱。

从遗址的发现来看,夏朝已经掌握了炼铜技术,但炼铜的工匠和统治阶层似乎是相互利用的相对平等关系。工匠只在自己的作坊里炼铜,并不像商朝一样,要随大军出征,到了各地都要采矿炼铜。

03

商的风格和夏迥异。商人应该是从南方北上迁徙而来。他们是游牧民族,放养水牛,可能还有大象。商人以水稻为主粮。当时的气候条件相对潮湿,更适合水稻种植。商人在气质上是粗犷、进取的。他们迅速占领了包括夏在内的北方部落的地盘,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这是一次革命。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规模如此之大的帝国。这和技术水平有关。比如商人掌握了炼铜技术,后期又学会了马拉战车。这也和经济社会管理的创新有关。比如商人建造了巨大的仓库,可能是为了储存盐。但仓库里储存的盐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本地人的需求,应该是为了满足长距离贸易的需求。 

想要维护帝国的统一,还要有意识形态。商人的世界观和宗教道德观非常独特。他们认为世界是冷酷的,充满着暴力和不确定性因素。他们迷信鬼神,也崇拜祖先,相信鬼神和祖先只会和自己沟通。鬼神和祖先都没有明确的善恶观念,会随时随地给人类降下灾祸。为了让鬼神和祖先满意,必须祭祀。

商人是用活人祭祀。被祭祀和被牺牲的都是被征服和统治的一方。能够想象得出,在当时,这是一种快速构建族群自我认同的宗教意识。商朝是一个残暴的政权。在商代遗址中,有大量的活人祭祀证据。被杀死的有男人,也有女人和孩子。有些人是被捆绑着杀死的,也有人是被活埋的。有些人是分尸后被吃掉的,尤其是幼儿。一个铜锅里放着一颗年轻女子的头,这是被蒸熟的。孕妇也不能幸免,母腹被抛开,取出胎儿。王室借活人献祭提高自己的统治地位,王和王后亲自操刀杀人。贵族,甚至普通人家也会杀人献祭。商人通常并不把他们一刀杀死,而是会让他们痛苦地嚎叫,据说只有这样鬼神和祖先才能听得见。不只是在祭祀鬼神和祖先的神圣场合杀人献祭,就连日常生活中都要杀人。比如要盖新房子,商人会在奠基的时候杀死幼儿,把尸骨埋在地基下。商朝为贵族子弟专门建立了学堂。年轻人不只学习读书,还要练习射箭和格斗。射箭的靶子是什么?也是活人。

04

周人原本是一个很小的部落,龟缩在陕西的北部。后来,周人南迁到了生活条件更宜人的陕西南部。

为什么周人有底气南迁?这是因为他们攀上了高枝,有了靠山。他们的靠山就是商。大哥可不是白当的。周和商之间有协议。周的任务是抓人,送给商,让他们去献祭。这些被抓走的人被称为羌族。你去看看“羌”的文字形状,依稀还能看到一颗连着头发一起被砍掉的脑袋。对周来说,这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尤其是周人和羌人其实是同宗的,也就是说,他们要把自己的兄弟姐妹像牲口一样献给商的统治者。 

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周文王的居处。从外观上看,它很像一个大家庭的四合院,四四方方、中规中矩。但不为人知的是,在一个偏僻的房子里挖了一个地下室。这是周文王的秘密。他在这里练习占卜,试图学习与上天沟通、预知未来的能力。 

周文王和儿子伯邑考一道去了商朝的都城。刚去的时候,他们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就像乡下老鼠进城,大开眼界。待久了,就觉得不对劲了。周文王父子目睹了残忍的商人活人祭祀制度。由于得罪了商纣王,周文王被关进了牢房。他吃饭的时候曾吃出了箭头。这是将活人祭祀之后做成了肉酱。伯邑考被杀,一样被做成了肉酱。商纣王还送给周文王,让父亲吃下亲生儿子的肉。

周文王侥幸逃脱,回到西岐。他一直对外扩张,但不知为何,商纣王对此却无动于衷。和商相比,周的力量实在是太弱了,所以周只能联合其他部落,同时也和商的贵族串通。商纣王越来越残暴,他开始频繁地杀死同族人,尤其是贵族中的异己。传说中的“剖比干,观其心”,很可能就是真事。商的贵族人人自危,就想把纣王干掉。牧野之战,虽然双方兵力悬殊,但商的军队一败涂地,很可能是因为有内奸策应,使得商的军队哗变。

周文王相信鬼神,周武王相信武力。按照周武王的性格,他很可能会变成一个新的商纣王。灭了商之后,周武王也曾用商的方法,杀死了大量的敌人,进行活人献祭。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想得很深远。他认为这样残暴的制度一定要改。周公强调“礼”,他用了一套看似繁琐的礼仪制度来规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上下级的关系。周公不信鬼神,而是相信天命。天命来自民意。如果统治者不顺应民意,就会得罪上天。 

周公有意地毁掉了和商,尤其是商的活人献祭制度有关的记录。这是因为,在这种活人献祭制度里,周曾经也扮演过不光彩的角色。提到活人献祭,就不可避免地要去讲周当年的这段历史,周的统治合法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它必须和历史一刀两断。 

但依然会留下来蛛丝马迹。那就是周文王写的《易经》。最原始的《易经》,相当于周文王自己的日记。他写了很多感想,记载了当年在西岐抓人,向商朝献俘的经验。每次去抓俘虏之前,他都要占卜一下:在河边能不能抓得到人?设个陷阱能不能抓得到人?更多的时候,周文王思考的是一个伟大而危险的想法:那就是翦商,怎么样才能推翻商朝的统治。

05

从周公的角度来看,和历史一刀两断是有道理的。让人们抛弃残忍的活人献祭制度,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人们把它忘了。在商朝中期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次不成功的宗教改革。商王或许听从了一部分贵族的意见,打算废弃活人献祭制度,这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很多坚持传统的商人贵族闹了起来,发生了内乱。再愚昧的制度,也有自己的拥趸。越是愚蠢的支持者,支持的力度越强大。 

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从字里行间看出历史的真相。孔子大概是知道商人用活人献祭的史实的,他曾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弊,荡而不静,胜而无耻。”他又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呢?很可能,是因为他读通了《易》。 

孔子对算命丝毫不感兴趣,他关心的都是诗书礼乐。到了晚年,他突然对《易》非常感兴趣,频繁地读《易》,编竹简的皮条都磨断了好几次,这就是“韦编三绝”。孔子是商王祖的后裔,当他读到这段黑暗历史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波澜。一方面,他会有一种深深的耻辱感;另一方面,他发自内心地感谢周公,感谢他让民族间从杀戮和征服,走向了和解和融合。孔子说:“吾从周。”他还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在睡梦之中,孔子还有哪些话,想推心置腹地向周公诉说?

 

话题:



0

推荐

何帆

何帆

739篇文章 3天前更新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1971年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1996和200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分别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山东大学等高校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其他学术和社会兼职包括: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等政府部门顾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所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青年全球领袖、亚洲社会青年领袖,央视今日观察评论员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和国际政治经济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