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先说一些跟养老金相关的基本概念。
全球各国的养老金模式各不相同,但背后的逻辑大同小异。中国现行的养老金制度叫“现收现付制”。简单来说,就是这个月要支付的养老金,主要来自这个月刚收上来的养老金。有人把这种养老金模式叫作“老年人消费,年轻人付账”。
这种模式下,每个人看上去存了养老金,但实际上一存进去就花出去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个在职员工个人养老金账户里头的钱叫记账金额,因为实际上这笔钱是没有的,已经花出去了。
现收现付制要想持续运转,关键看什么呢?当然是看劳动人口的占比。当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的时候,现收现付制模式肯定不是问题。如果过度强调每个人积累自己的养老金,反而可能造成过度储蓄。所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模式是宏观效率更高的一种模式。
但是,随着劳动人口占比逐渐下降,现收现付制的问题就会越来越明显。这两年,很多人都强调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养老金存在巨大的缺口,这其实说的是现行的养老金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总有一天做不到当期平衡。
这就会形成所谓的养老金缺口。
02
这个缺口到底有多大呢?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将在2027年达到峰值,在2035年前后累计结余耗尽。
我给大家翻译翻译这是什么意思。
在现收现付制下,咱们每年交的养老金还是要比支付的养老金多一些的,所以多的这部分会存下来,放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但是,按照现在的人口结构变化,可能到2027年的时候,每年交的养老金就会全部花出去,存不下来钱了。
再往后,每年交的钱就不够花了,只能消耗之前存下来的钱,然后一直花到2035钱,之前存下来的钱可能都花光了。
所以,如果2035年之前,养老金制度还没能找到一个方法完成转型,那从我们这批“70后”开始,就会面临比较严峻的养老金问题。
03
围绕怎么解决养老金缺口的问题,学界和社会上有很多解决思路。
最直接,当然也是最具有争议的方案,是延迟退休。之所以延迟退休提得这么多,一个大背景是现在实施的退休制度是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制定的。当时规定的就是女性50岁退休、男性60岁退休。
这里的问题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平均寿命还不到50岁,这意味着在当时能在退休后领到养老金的人并不是大多数。而到2000年的时候,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就超过了70岁。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2021年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是78.2岁。
人均预期寿命增加了这么多,领取养老金的人群规模就会急剧膨胀。如果推行延迟退休,对缓解养老金的压力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但是,在职人员会认为自己吃了大亏,本来就可能面临养老金不够的风险,还要多干几年。而现在领退休金的人员呢,人家压根就不操心这个事儿。
还有一个常见的观点,就是拿出一部分国有资产卖掉,来充实我们的基本养老金,或者是把每年国企的盈利拿出一大笔来支付养老金。
这个观点当然也很合理。国企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把这部分资产拿来为社会做贡献,简直天经地义。但是,这里面临的问题跟上面一样,国企又不是退休人员的国企,是全民的国企,卖了资产发养老金,这不是比延迟退休更不公平吗?
不仅如此,我们究竟需要多少资产才能实现养老金的平衡,也有很大的争议。有人说8-10万亿,也有人说30-50万亿,量级差得很大。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笔很大的钱。那么就要慎重一些了。国家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以后要用钱的地方更多,为了补上养老金亏空,国家愿意卖掉多少国有资产呢?
04
显然,这些思路还是按照现收现付制的逻辑在思考。延迟退休只是延缓了问题的发生,出售国有资产也是一种权宜之策。
从根本上来说,我们真正需要的养老金制度,应该是一个既能为多数人兜底,又能激发每个人对自己养老负责的动力和意识的制度。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要兼顾公平和效率。类比一下,这里说的公平和效率更像是医疗领域的状态,提供大部分人负担得起的基本医疗,同时也允许有钱人能够享受更多的高端医疗。
从这个角度去想,你大概就能理解为什么国家最近两年一直在强调发展养老第三支柱,也叫作个人养老金制度。
说白了,就是每个人要学会给自己规划未来的养老金。这个养老金可是最严格意义上的养老金,存了就只能退休之后再取,跟普通的存款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为了鼓励大家开始自己存养老金,还专门让这部分存下来的钱享受个人所得税优惠。目前,每个人只能存12000元的个人养老金,每个月只有1000元的额度,并不算特别高。这么设置额度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主要是为了避免有钱人通过这种方式避税。
从现有的数据看,真正参与个人养老金的居民还是少数。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大家已经习惯了让政府去管养老,等到老了,找政府领退休金就好了。时代不同了,遇到的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也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那么,总有一天,养老问题,又会变成真正的个人问题。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