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陈楸帆:我们在这个时代到底为什么还要写作?应该怎么写作?
 
何帆:大家晚上好!我们今天要分享的主题很有意思:“在我们这个时代为什么还要继续写作?”这个题目是我想出来的,也是我特别好奇的。那么,我们在这个时代到底为什么还要写作?应该怎么写作?
 
在此,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著名的青年科幻作家陈楸帆。陈老师写过很多很前卫同时又跟现实关联得非常紧密的科幻小说,所以经常会有很多记者去请教他一些现实的问题。前段时间,娱乐圈里的一位明星牵扯出了代孕事件,很多人又来请教陈楸帆老师,因为他之前写过一本关于代孕题材的科幻小说。我们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问题,他早在书中就有了预言,有了探索。这次,他和李开复老师刚写完的一本新书,马上就要出版了。接下来,有请陈楸帆来为大家分享。
 
陈楸帆:特别感谢何帆老师的邀请。我是昨天半夜从贵州赶过来的,因为之前我在贵州的几个侗寨采风。很多人觉得科幻作家就是天马行空地在家里编就可以了。我从何帆老师这儿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写科幻、写虚构类的小说也是需要做田野调查的。这几年,我一直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或者乡村地区做田野调查,包括我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就是关于电子垃圾的,那是潮汕那边的一个真实具体的案例,只不过放在科幻的场景里表现出来了。
 
在贵州,我发现有很多特别穷的地方,像黄岗等地已经算是发展得比较好的,但是会发现他们的认知或者说精神生活还是相对贫乏的,因为他们没有途径接触到更多的信息。拼多多这次做的读书月活动,就是一件特别有社会价值的事情。
 
说起写作,中国大部分人写科幻,一开始都是处于二手经验的状态,因为科幻本身就是一个舶来品,是从欧美、日本等地传过来的。我们从小说、电影里面获取一种西方人的想象,然后通过转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再加上中国人的名字、中国的地点、中国的角色,等等。现在,我们到了要转变叙事模式的时候了,我们要寻找一种属于东方的、属于中国的科幻,也就是中国人对于未来的想象是什么样的,所以中国现在是一个大实验室,下个礼拜我会去中科院,去跟那边的科学家做个交流。
 
这里有两本书,是我和李开复老师合作的《AI 2041》,这两本都是样书,为了这次活动专门让出版社印制的,中文版和英文版,全球发行。
 
英文版是在企鹅兰登出版社出版,好莱坞改编权也正在进行中。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尝试,以前没有人做过类似的事情。这本书里面有10个故事,都是关于20年之后AI在全球10个不同的国家或城市里发生的故事。每个故事,我们都跟李开复老师进行了反复的探讨。最终是从最实际的AI发展现状入手,然后到它可能在未来的发展布景,以及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怎么落地。为了写好相关的故事,我们做了非常多的调研,去了一些公司、实验室,跟专家做了很深入的探讨。围绕故事里出现的技术点,开复老师会写一个技术评论,对这些技术点发展到了什么阶段,未来怎样发展,有哪些政策风险带来的挑战等。可以说,这本书混合了科幻和非虚构的类型,这个以前没有人做过。最初,在和书商沟通的时候,他们担心的是这本书的定位问题,是属于虚构类型的书籍里还是属于非虚构类型书籍。这本书的样书出来以后,书商们反而表现得异常兴奋,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做过这种类型的书籍。这本书将于7月份,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我个人也希望到时候能在拼多多上售卖。
 
在这本书里,我放进去很多我对于各个地域的文化,包括少数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议题在AI占据主导地位的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的想象。这是我个人更关注的议题,因为只写科技题材会很生硬,读者更想看到的是人在这样一个技术急剧变化的场景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和身份认同,包括怎么样去跟整个大时代背景产生互动,这种要求是科幻小说可以做到的。
 
我觉得在这个时代,科幻小说有独到的价值,因为很多的议题直接表达不是很容易,不是很生动,比如说扶贫、乡村建设等主题,我觉得完全可以用科幻的方式去表达,可能读者的接受程度会更高,效果会更好。比如这次我去侗族,跟那儿的人聊天,你会了解到很多人想去保护侗寨原有的生态、文化和传统习俗,但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包括怎么样把农产品打包之后再附加文化属性,怎么样卖到更多更远的地方,其实这些都需要大家一起来帮忙,一起来做。这个是接下来20年或者更长时间,我们的一个主题,即怎么样帮助这些落后地区或者没有在前面这一波改革开放浪潮中获得足够多红利的人,怎么样让他们赶上时代浪潮,怎么样让他们被技术赋能,借助这样一种力量获取更平等的发展。这是我希望通过科幻写作来探讨的议题,其实这已经超出了传统对科幻作家的要求,但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科幻作品能够做到的。
 
何帆老师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这几年何帆老师的三部《变量》我都认真看了。前不久,何老师去了我的老家潮汕,何老师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学习和写作状态,作家必须到最接地气的基层,要到实际的场景里面,看企业、个人、创业者怎么样工作和生活,看真实的状态,再如何去跟更大的历史语境对接,这点是让我非常感兴趣的,也是我想去追求的一种写作的方向。
 
这本书里还有一些故事是对未来的想象和预测。
 
里面有一个故事发生在上海,叫无接触之链。讲的是20年后疫情还在继续,而且已经变成一种新常态。在那种常态下,我们已经不用过于担心疫情了,因为有非常先进的AI技术、无人机,包括算法等,帮我们安全出行,掌控所有细节。我写的主人公出生在我们这个时代,他的童年留下了疫情阴影,有疫情恐惧症,不敢走出去。故事里讲到他如何经过冒险,最后愿意踏出这一步,融入社会去追求他的爱情。故事发生在上海,写到在未来我们怎么样出行,怎么样通过一种便捷方式检验每个人身上疫苗的活性,怎么样以最快的方式找到一个新的药物,或者新的疫苗生产方式……所有的这些,我们都做了大胆的想象和描写。
 
还有一些比较黑暗的故事,比如有一个故事讲的是自动化恐怖主义。未来,所有的东西都是以自动化的形式出现,比如说武器可以自动化,所有的恐怖袭击也可以自动化,一个人就可以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恐怖袭击,然后全球怎么样联手去阻止这样一场灾难的发生。故事的背后也是一个与环境变化、机构变化和比特币、区块链相关的量子计算方面的故事,是一个全球范围的故事。总之,我的新书里每个故事都不一样,包括虚拟偶像,也包括了Defi产品,而所有媒介环境充斥的都是令人难以辨认真假的新闻,一个普通人在那个时候也能用技术去制造出一段以假乱真的“新闻”。
 
那个时候我们每个网站都需要防伪监测器来评判哪一个新闻是真,哪一个新闻是假。如果假新闻出现在非洲,可能有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者会用这样的方式挑起一场内战。新书的故事发生在印度、非洲、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欧洲等地,为了写好这本书,我们真的做了很多功课,写得非常辛苦,希望读者能够喜欢。
 
话题:



0

推荐

何帆

何帆

738篇文章 27天前更新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1971年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1996和200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分别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山东大学等高校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其他学术和社会兼职包括: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等政府部门顾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所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青年全球领袖、亚洲社会青年领袖,央视今日观察评论员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和国际政治经济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