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2021年1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何帆如期出版了30年报告系列的第三本《变量-本土时代的生存策略》(简称《变量3》)。
每一年,他会用一本书来记录当年的调研成果,以副标题来串接历史。2018年副标题的关键词是“小趋势”;2019年是“经济基本盘”;2020年是“本土时代”。
针对2020年的热词“内卷化”,何帆更愿意用“本土时代”来确切表达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未来的动向。
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变量涌现,但是如何从众多的变量中找出核心变量,并且凝练成当年的核心词,这很是考验学者的慧眼。
何帆是一个把双脚插入大地的学者。早先他从事政策研究,给政府部门做内参,到各地调研是家常便饭。猪肉涨价时,他去看农民养猪;去产能时他去煤钢企业考察;温州企业出口遇阻时,他置身企业家中间。中国的问题太复杂,唯有躬行践履才能揭示问题的真相。
然而,写内参与创作大众经济读本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方向。后者,他要把理论转化成为大众语言,还要厘清读者似是而非的认知。
作品是一位学者一段时间的思想总结。一部分人感兴趣的是作品给出的结论,一部分人好奇的是学者创作的方法论,怎样的思维方法才发酵出当前的结论,而这样的思考过程才是与学者共读的乐趣。
何帆教授在接受《商学院》杂志专访时,带领记者走进创作的幕后,一同体验他的思维乐趣。
源起方法论
要从众多的变量中找到核心变量,何帆有一套方法论。
调研首先从问题的设计开始。因为答案是未知的,所以问题也必须是开放式的,以便从访谈对象提供的线索中寻找蛛丝马迹,不能有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设计好问题后,接下来是围绕问题展开第一轮的访谈。
如果研究的是某个行业,何帆会将第一轮的主要访谈对象设定为业内专家、学者、主管部门和龙头企业。这轮采访主要起到两个作用,一是能够准确地描摹出行业图景,二是通过被访对象具体的案例描述,找出有价值的线索。
在《变量1》中,何帆曾经想做一个造车新势力的话题。起先他考虑为电动车贴上新生力量的标签,联系了几家“造车新势力”企业,同时团队还访谈了一些传统的车企,随着对汽车行业的深入,他突然发现原先的判断可能是不对的,高估了互联网的力量,低估了传统车企的力量。最后,他把基于事实的观察写成了《老兵不死》。
这篇文章与预设的方向完全相反,最后呈现的主题是,即使是新兴的互联网企业也必须向传统产业学习。沿着这一思路,团队又去采访了电竞行业,结果亦是殊途同归,业界人士告诉他,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向传统的体育竞技产业学习。
对此,何帆在修正调研方法论时强调,“不能预设立场”。
第二轮访谈始于第一轮访谈获得的线索。何帆与研究团队要去现场观察、验证、核实。在核实的过程中,还要去问一下竞争对手、员工以及合作伙伴,通过多个渠道来印证线索是否属实,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代表性。
当事实与最初的设问不一致时,需要调整访谈方向,修正原先的判断。
新闻记录的是事实层面的内容,但有时当事人自己也未必清楚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这就需要研究者进行提炼,分析事实背后的逻辑,从而创造附加值。比如瑞幸咖啡造假的底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当初看起来成功的模式最后却落败?“研究者要把视野放宽,从全球经济、国内政策、资本市场和消费者偏好等各个维度观察,最后的调研结果一定是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因此,读者在阅读《变量》时,能够透过故事看本质的“爽感”就是这么来的。
第三轮访谈围绕核心故事展开。何帆强调,这时的研究者更像记者或是作家,需要将自己融入到当事人的场景中,一起生活,一起体验周边的环境,感受人物的性格。一些细节需要请当事人回忆。
何帆是宏观经济学教授,然而在调研中,他充分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
何帆在《变量3》中将网络作为一章展开书写。疾病的传播受到人类社会网络结构的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仰赖于网络关系。基于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何帆看到的现象是:中国传统社会,当天下承平之时,农村经济会通过基层市场、中间市场和中心市场,跟遥远的市场,甚至国际市场连接起来;当天下动荡之时,农村经济又会退守基层市场和中间市场,形成一个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体系。何帆在书中写道,“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当外部世界变得更加动荡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好地建立一个强联系的小网络,随时保持和大网络的连接。”
把人放到网络中观察的好处是,何帆可以交叉验证访谈中获得信息的真实性。一方面,调研者要听企业家怎么说,另一方面要看员工怎么谈论老板。员工是众口一词地夸赞领导,还是下级用平等的口吻与上级谈话,从中能清楚地了解企业宣称的文化与实际的文化之间的差异。
何帆也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用到调研中。人类学研究注重与被调研对象生活在一起。
同样在《变量》系列书中,处处可见何帆亲历现场,与重型卡车司机走一次长途运输,感受涂鸦者创作的快乐和被驱赶的刺激……中国的复杂性为观察者提供了大量原生的素材,如何加工成有质感的材料,则考验观察者的慧眼。
广泛阅读能让人脱离偏颇
到中国的乡村、小镇、经济带做田野调查,并且从中找出核心变量,这一过程宛如穿越一片原始丛林。
从局部、片断式的观察到还原成一个完整的图景,何帆见微知著的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何帆说,“完整的图景来源于阅读,而且是从广泛的阅读中获得。” 何帆认为,调研未必能够得出有益的结论,调研只是提供素材,研究者要做的是把素材串连,形成叙事,这需要自己的头脑中有一个宏大的图景。
在进行养老产业调研前,何帆大量阅读了有关日本、西班牙、美国的老龄化资料,有了国际化的视角之后,才能看到产业中的共性和差异性。比如日本和西班牙同为老龄化程度高的国家,但是日本老人坚持工作,而西班牙老人不愿意工作,究其原因还在于两国福利制度的差异和文化差异。有了国际化的比较,再做中国老龄化问题的调研时,每看到一个现象,他就会产生联想,“在阅读中,你已经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做调研时,如果没有知识储备,你看到的不过是个案,而有了知识储备时,一个案例也能启发你做出很多思考。所以阅读很重要,它会帮助你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
广泛的阅读给了何帆置身现场又能抽离而出的能力。当事人通常只关心一时一地的问题,而学者要学会运用在阅读中获得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偏颇的叙事,将其作为全景中的一块拼图来使用,实现阅读、研究和应用的三级跨越。
乐观的悲观主义很重要
2020年,《叙事经济学》在学界谈论众多。《变量》作为一个叙事性的话题,是时代的产物,但也会和时代产生互动,甚至对未来产生小小的影响。何帆说,“好作品一定是跟这个时代的主题相契合的。我比较自觉地在遵循一个道理,就是你能不能和大多数人产生共鸣,这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不能说我的判断就是对的,而是要思考公众的心态。”
从《变量1》到《变量3》,中国的经济、政治和外交在这三年备受考验,但是何帆在写作时,始终让作品的基调偏向乐观,“你看伟大的作品80%都是以乐观主义结尾的。你到底是盯着看天黑了,还是给大家指出星光。你的叙事角度不同,给人的观感自然不同。”
何帆说,“那些想寻找答案的人,都想从趋势中获取一些力量。如果一味的悲观就没有办法给出答案了。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乐观的悲观主义。因为悲观主义者大多是理性的,做事的人大多是乐观主义者,乐观的悲观主义可以将两者的优势结合在一起。”
衡量的尺度
如果从科技的角度把时间线拉长,发现真正改变人类的变量不是计算机,而是电。当我们看问题时,究竟该用怎样的时间尺度去衡量,又怎样才能找到核心的变量?
在《变量》系列书中,每一年都会选出当年的关键变量,但这些变量放到历史的长河中,也许会不再那么重要。瑞幸咖啡造假在当年是大事件,但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案例司空见惯。
如何找到关键变量,用什么方法去寻找?何帆说,“你没有办法把所有的东西都装进书里,因此一定要找到一个线索。这个线索就是根据问题和方法,选择好角度,每年确定五个变量,从而让读者形成一个稳定的预期。”
有些元素可能会反复出现,比如技术创新,但每次出现时谈的侧重点会不同。何帆在第一年谈技术创新时,谈的是要技术的应用场景,第二年谈的是技术演进路径的多样性。
找到核心变量,也许大数据会有帮助。何帆说,尽管大数据可以精准地预测每个人的行为,但预测的只是每个人平庸的生活。《变量》系列想体现的是新变化。未来趋势是没有办法被大数据预测的,因为会出现很多突变。因此,《变量》系列书中会有很多小故事,就像小数据那样,更有启发性,也更为立体。
《变量1》中何帆调研了位于四川省广元市的山村小学——范家小学。张校长这样的农村老师把教育的劣势变成优势,让一群大山里的留守儿童成为快乐、自信的孩子,让教育回归本质。有人批评说这样的小学在中国才有几个?何帆的答复是,中国很复杂,中国的乡村教育也很复杂,不能把所有的农村学校都看轻。范家小学是一个突变,它表明乡村教育其实是有另一种可能性的。如果大家都愿意朝这个方向去做,这个小趋势以后就可能成为大趋势。“司马迁写《史记》,要看他写什么,不写什么,这表明了他的态度。我从平凡中寻找不平凡的变量,这是我的切入角度。”
学术,它不是学问
何帆说,有两样东西公众经常混淆——学术和学问。
学术是一个职业,是职业就有专业分工,也有它的行规。从助教到副教授再到教授,要在这个学术体系里晋升就得发论文,这是职业里的游戏规则。
另一条路叫学问。何帆说,“做学问是因为好奇,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同时知道自己很无知,所以就去问。问得多了,知识渐渐积累了起来,所以学问是问出来的。”
问出来的知识跟学术不同,它更为感性,更具有整体感,但没有办法拆零,所以有得必有失。《变量》系列书的写作过程就是何帆求学问的过程,它可能不算科研成果,但是何帆觉得有意义。
内卷与本土时代
何帆更愿意用“本土时代”来指代当前的变化。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新冠疫情之后出现了变化。何帆说,“经过2020年,我们发现全球对一些问题都没有答案了。”
原来很多人相信的法则碎了,比如对特朗普的社交媒体账号封号,这是言论自由还是言论不自由?“如果你是个诚实的学者,或者是个诚实的观察者,这时就要把原来深信不疑的法则先悬置一下,然后再去寻找答案。”
同样,疫情防控如何设置个人隐私和社会安全的边界?这些似乎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以往我们认为被人批评,肯定是哪里做得不对了,但现在似乎也不是这么回事。所以现在到了‘本土时代’,既然都没有答案,既然全球化出现了退潮,那不妨更多地往内部看,更好地了解自己,通过了解自己才能树立自信。”
何帆定义的“本土时代”不是向后倒退回到自力更生的封闭时代,事实上,这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阶段。过去的改革是向别人学习,因为我们觉得别人有标准答案。但是现在只能自己寻找解题方法。从今往后,最大的动力不是从外边借,而是从自我的深处找,发动自己的原生力。
何帆说,“向别人学习,顶多做得跟别人一样。优秀是学出来的,而伟大却是被逼出来的。反而是别人冷落你、嘲笑你的时候才会激发内心的动力。成长的时候朋友并不是必需品,只有当你成熟,别人才会跟你交朋友。所以当务之急是把自己的事做好。”
来源:《商学院》杂志2-3月合刊(钱丽娜采写)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