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1 宏观经济指标的统计方法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各种宏观经济指标。可是,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宏观指标的表现,跟我们的实际感受往往有差别。
有人会问,咱们国家GDP年年增长,可我没感觉收入在增加;有人还会问,猪肉一天一个价,水果蔬菜也不便宜,可咱们国家的消费者物价指数怎么也并没有高涨?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些指标本来就不反映你的生活,你看错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那我们该看什么指标?怎么看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说一说。
一提到宏观经济指标,所有人都会第一个想到GDP,国内生产总值;很多人还会想到CPI,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衡量的是消费者面临的整体物价变动,也是衡量一个国家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很多国家的央行特别关注它。
除了GDP、CPI,还有很多指标,比如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M2等等。
既然它们都叫宏观经济指标,那一定是从整体维度去度量经济的指标。从整体看问题,一定和从个体看问题有差异。
比如说CPI,统计的是大部分消费品的整体价格情况。我们当然不可能统计所有的消费品,一定会先选择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里,有商品也有服务,有吃的也有穿的、用的。
我们日常接触最多的是食品类商品,肉、苹果、白菜等等都算。我大致测算了一下,食品在CPI中的占比大概是30%。食品里面,粮食价格其实比较稳定,蔬菜价格波动很大。你要是看对CPI影响最大的,那是猪肉。所以,就有人开玩笑,说CPI其实是China Pork Index,也就是“中国猪肉价格指数”。猪肉价格上涨曾经引起通胀压力,那时候我们把它叫做“猪通胀”。
另一个跟我们直接相关的是住房,但在统计CPI的时候,不会统计房价,只统计房租,还有水电费、装修费等等,所以你看到的CPI和感受到的房价上涨是不一样的。
好,那你感受最深的是食品价格上涨,这种感受是对的。2001年1月到2019年9月,CPI里面的食品项上涨了148.3%,可是,在同一时期,非食品价格只上涨了21.3%。你想想,你要是买一个跟原来一样配置的电脑,是更贵了,还是更便宜了?你再想想,冰箱、洗衣机、电视机,它们的价格又涨了多少呢?还有,同样品质的衣服、日用品,价格又涨了多少呢?
说到这里,你就明白了——你算的是分账,CPI算的是总账。总账里面,价格有涨有跌,所以,就不像分账算的那样,涨得那么厉害了。
那我们再看GDP,也是同样的道理。GDP不光包括工资,还有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
即便只说工资,你看到的也只是你所属的群体和行业。你要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会感到工资怎么这么低。可是,要是你去看看保姆的工资、保洁的工资、快递小哥的工资,人家的工资很可能比你的涨得快,当然了,人家干得也更辛苦。
那是不是他们的工资会一直比你涨得快呢?那也不一定,说到底,是看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和结构因素,也就是你所在的那个劳动力市场上是供大于求呢,还是供不应求。我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那个帖子说,演员的工资比原来大大缩水。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我能告诉你的是,各个行业在各个时期,工资上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说这些,是要告诉你,个人体验有时候是靠不住的。如果单凭个人感受去思考宏观经济,那你说涨价了,他说降价了,谁也说服不了谁。
有了宏观指标,我们就有了相对明确的标准。你可以根据这个标准讨论经济形势,当然,你也可以讨论指标本身合不合理,但有了这些标准,我们才能知道,咱俩说的是一个事儿。
2 PMI 采购经理人指数
那是不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去看GDP、CPI,就能看懂宏观经济了呢?当然不是。甚至我可以说,对于不从事宏观经济研究的人来说,大部分指标是没啥用的。换句话说,你可以不用看。这是为什么?
咱们就拿GDP来说,它的问题是数据更新太慢,一般要一个季度才公布一次。咱们总不能一个季度才看一次经济指标吧?而且,最近几年,GDP波动越来越小。2018年是6.5%,2019年是6.4%,这能看出啥差别?
要是你往深了去看,那你可以去分析它的主要构成,也就是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那你能看到,消费对GDP的拉动力量增加了,可是,这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啊。消费的贡献更大,有可能是消费更行了,那也可能是因为投资不行了。所以,你还是看不出个究竟。
CPI也是同样的道理,它是一个滞后指标。就是说其他指标已经发生了变化,它才会变化,慢于其他指标。CPI是为了验证经济的变化,而不是为了预判。
我们普通人,最想做的其实不是验证,而是想预判,我们想比别人看见得更早一些。那怎么办呢?你就得去找先行指标。那先行指标又有好多,怎么办呢?
我来简单粗暴一些,给你推荐两个我最关注的宏观指标。掌握了这两个宏观指标,至少可以保证你对宏观经济的预判不会有方向性错误。
第一个指标是PMI,采购经理人指数。它还被称为“孤岛指标”,意思就是如果你在一个孤岛上,只能看一个宏观指标的话,那就应该选这个。这个指标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发布得早。每月第一天基本就能看到。很多市场交易员最关注的指标就是PMI。
这个指标具体是啥意思?说起来其实挺简单。它先是对企业经理人发放问卷,问一些跟生产、销售相关的问题。比如跟上个月比,这个月生产状况还好吗?订单更多了吗?库存更多了吗?然后,根据问题的答案,统计认为这个月比上个月情况更好的人多,还是认为这个月不如上个月的人多。最后合成一个PMI指数,以50为分界线。如果PMI超过50,说明认为这个月情况更好的人多,经济可能在变好;反过来要是PMI低于50,就说明经济可能在变差。
好,你要是问PMI到底准不准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你,不准。因为PMI选的样本量不大,甚至可能会有偏差,比如可能选中小企业多,大企业少,或是选沿海企业多,内陆企业少。再说了,企业经理人也不是先知,他们说的也不一定都对。那你就要问了,不准我还看它干吗?因为它虽然只能做到模糊的准确,但胜过你去找其它指标,得到精准的错误。
看PMI,我还有一套拇指法则,我把它教给你。
第一步,看它在50以上,还是50以下。
第二步,看它变化的趋势。不是说只要大于50就万事大吉,而是要看PMI在变大还是变小。要是PMI从56降到52,那我们会认为经济情况虽然还不错,但存在下行风险;反过来,要是PMI从45上升到了49,那我们可以认为虽然经济情况不是很好,但正在改善。
第三步,你要连续地看。PMI是个月度指标,而且是跟上个月相比较。这类指标的波动往往比较大,像个猴子一样上蹿下跳。所以,观察PMI的时候,最忌讳一惊一乍。一看到这个月的PMI低了,就说经济在变差。这就不对了,仅凭一个月的变化怎么可能判断出趋势?我给你的建议是,连续看三个月。如果连续三个月都保持一个趋势,比如说都在下跌,那未来经济,就可能面临比较大的下行压力。
3 M1 现金与银行活期存款总额
我再给你推荐一个指标,把它和PMI一起看,疗效更好。这个指标就是M1。
M1是一个市场经常要关注的金融指标,它是指现金加上银行活期存款的总额。
我们一般认为,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是一回事,反正你都可以随时用,所以就把它俩合在一起看。
为什么这个指标重要呢?你想,如果经济要扩张,企业要投资,个人要消费,第一件事情是干啥?肯定得先准备好现钱啊。所以这时候,M1就会增加;那反过来,你要是觉得经济不景气,不准备增加投资或者消费,那就不会留现金,而是做点什么银行理财啊、定期存款。这时候M1就会减少。
这是一个很朴素的逻辑。实际效果如何呢?非常好用。我们干这行的人都知道,M1和经济增长啊、通货膨胀啊,相关关系很高。
看M1,我也有一套拇指法则,我把它教给你。
第一,看方向。就是看它的同比增速,也就是这个月跟去年这个月相比,是更多还是更少。为什么要看同比呢?因为有季节的波动啊。比如,你的年终奖都是在春节前发,那你肯定要比较每年的腊月才有价值。
第二,连看三个月。这跟我们去看PMI是一个道理,你不能只看一个月就贸然地下结论,要是这个月的同比,突然从正的变成负的了,别着急,你再连续观察三个月,就能更准确地判断变化的趋势了。
注:本文转自得到APP,如需转载,请联系得到APP获取转载权限。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