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按:这是何帆老师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承办的华南戈友会上精彩演讲的全文及PPT,主要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走戈壁之路时,在想什么?何帆老师的解读主要包含了五个维度和三个层次。五个维度分别为:对抗、缓冲、生态、探索、传承;三个层次分别为:情感的体验、知识的更新、行动的启发。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在走戈壁之路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
 
下面我给大家几个选项:
 
A.这啥时候能到头啊!
B.先自拍一个,等走完了就可以发朋友圈。
C.我要超过他们,我要拿名次,我要当第一!
D.哎呀,我的配速太慢了。哎呀,我的心率太高了。
E.谁让我来的这个鸟地方,下次再也不来了。
 
以上这些选项都很正常、都很自然。但都不够酷。那我们到了隔壁之路,除了完成自我挑战、班级团建,拍了很多风车,吃了很多土和沙,你还能够有什么感悟呢?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走过的这条路,其实已经经历了那么多的历史巨变?
 
如果你细心体会,一定你会有很多很多感悟,但这需要一些背景知识和引导。我这节课就是要给你一个引导。我给你提供了五个维度。从这五个维度,你可以不断地让自己的思维发散,不断地让自己往深处想,就能有与众不同的深刻感悟。这五个维度分别是:探索、传承、对抗、缓冲和生态。每一个维度,我又给你介绍了三个层次,方便你循序渐进:第一个层次是情感的体验,第二个层次是知识的更新,第三个层次是行动的启发。

01 探索:玄奘时刻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个体验。我请你把自己带入情境,请你设想自己是玄奘。

贞观元年,唐朝刚刚稳定下来,百废待兴。当时,唐太宗规定,不许出国,可是长安城里的一位年轻法师玄奘却想到西天取经,跟皇上打了个报告,皇上没批。没批怎么办?玄奘心意已决,于贞观二年,偷偷出了长安。
 
我们来看看玄奘当时的历险。他先到了凉州。凉州是当时西北的重镇,在现在的甘肃武威。玄奘到这里干吗?他不是要出国留学吗?那先得要筹款啊。于是,玄奘在这里开了好几场讲座,他是当时名气最大的僧人之一,来听的人很多,大家纷纷给钱,玄奘就通过这种众筹的方式,拿到了路费。
 
但是,动静大了,就有人告密了。朝阳群众,不对,凉州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人就说,有一个和尚从长安来,要往西域走,不知道要去干嘛。当时的凉州都督李大亮,就把玄奘扣押下来,但李大亮也没有把玄奘怎么着,只是让他赶紧回长安去,别在这里瞎逛。结果呢,玄奘不仅没有往东走,反而继续朝西走。李大亮一看人不见了,慌了,就发了一张通缉令,搜捕玄奘。这时候,玄奘已经向西走到了瓜州,而李大亮的通缉令也到了瓜州。瓜州当时有一个小官叫李昌,他看到玄奘,也猜出来玄奘就是通缉令上的那个和尚,但李昌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不动声色地放走了玄奘。
 
玄奘要偷渡国境了,他在当地收了一个徒弟,叫石盘陀,是个胡人,据说《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原型就是这个胡人。石盘陀并没有像孙悟空一样,跟着玄奘一直走到西天,他只是给了玄奘一匹马。这匹马也不是《西游记》里的白龙马,而是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但是就是这匹马,最后救了玄奘。
 
瓜洲当时有五个烽火台,玄奘遇到的挑战就是怎么冲破这五个烽火台的防线。
 
在沙漠里面最缺的是啥?是水。水源都在烽火台下面,从烽火台上能看到有人取水。在第一个烽火台,玄奘就被发现了,差一点被乱箭射死。幸运的是,驻守这里的校尉王祥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不仅把玄奘放走了,而且还告诉玄奘,你别到第二、第三烽火台,你直接到第四烽火台,那里的校尉王伯陇是我亲戚。玄奘就直接到了第四烽火台,王伯陇好吃好喝款待他,还送了他一个大皮囊。就是这大皮囊最后惹了事儿。
 
出了烽火台,就进入了八百里流沙,也就是莫贺延碛这个地方。玄奘不小心在取水的时候,把他的大皮囊打翻了,里面的水也就全都撒了。那你想,在沙漠里头没有水,是个什么感觉?据说玄奘有四夜五日滴水未进。这就是我们讲的玄奘时刻:到底是回去呢,还是继续朝前走?那大家也都知道这个结果了,玄奘下定决心一定要朝西走: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这时候,那匹老马救了他。老马自己找到了一处泉水,玄奘这才脱离险境。
 
后面的路就好走了。玄奘先试到了伊吾,这就是现在的哈密。然后,高昌国王把他请了过去,当成上宾招待,还跟玄奘结拜成兄弟。我们看《西游记》里写,唐僧和唐太宗结义,唐僧被称为御弟,这个是不是真的,不可考证了,但玄奘确实是高昌国王的御弟。
 
好,这段故事讲完了。你感受到了玄奘当年的历险。那么,我要问你,玄奘在历史中的贡献到底多大呢?
这就要从佛教传入中国说起了。大约在汉朝初年,佛教就已经进入中国。东汉年间,洛阳就已经成了佛教的中心。魏晋时期,佛教已经被很多知识分子和贵族王公接受。那时候的知识分子一边讨论玄学,一边讨论佛学。再到了南北朝时候,佛教在西北一带更流行了。为什么呢?当时统治西北的都是胡人,胡人有个奇怪的理论,他们说:我是胡人,释迦摩尼也是胡人,那我就应该信释迦摩尼的佛教啊。其实,佛教流行的大的历史背景是连年战乱,生死莫测,人很容易产生幻灭感,要寻找精神寄托。
 
玄奘的历史贡献,首先是把佛经带回了中土。可是,他并不是第一个去西天取经的。公元260年,有个叫朱士行的河南僧人,到了于阗,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和田。有一个很有名的僧人,天竺僧人,但他出生在龟兹,先被劫持到凉州,后来又到了长安,翻译了大量的佛经,还娶了两次老婆,这个人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玄奘之前,还有一个已经到过天竺的僧人叫法显。玄奘去西天取经,也是受了法显的启发,法显是他的人生榜样。法显也是从西域到了天竺,在天竺留学三年,到狮子国,也就是斯里兰卡留学两年,然后走海路,历经波折,回到了中国。在玄奘之后呢,也有人去过西天取经。公元671年,义净法师走了另外一条路,他从广州经过苏门答腊,然后到印度去的。
 
好,问题来了,那为什么玄奘的名气最大呢?这主要是时代的功劳。法显那个时候,东晋偏安一隅,已经进入动荡的乱世,而玄奘取经回来,正好赶上唐朝的盛世,河清海晏,玄奘可谓载誉而归,这是时代对他的加持。当我们去戈壁的时候,大多人想到的是“玄奘时刻”,但更重要的应该是“玄奘时代”。
 
那我们讲完了玄奘的故事,又介绍了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从这个故事,我们能获得什么启发呢?
第一,一定要相信长期主义。如果玄奘真的退缩了,那就没有现在的戈壁之路挑战赛,我们就没有办法找到一个这样的精神榜样。
 
第二,一定要坚持做自己。玄奘去的时候其实是非法出境的,但他坚持下来了,最后可谓载誉归来。所以,坚持做你自己,人们总会承认你真的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你的目标越是宏大,能够激发的潜能越大。
 
第三,我想提醒大家尤其注意,也就是当你已经能够坚持长期主义、做好自己之后,你需要做的就是耐心地等待时代加持。玄奘时代要比玄奘时刻更重要,更能够把你做的事情放大。玄奘做的事情很伟大,那是由于他所处的时代很伟大,所以创造出来了一个远远比他个人要伟大多的事业。我们今天在座的应该没有多少佛教徒,但是我们依然会被玄奘的事情感化。当时代加持之后,你会自带光环。

好,讲完了第一个故事,我们来讲第二个故事。第二个故事是凉州东迁,讲的北魏时期的事。北魏的第三个皇帝叫拓跋焘,这个人是当时的雄主,南征北战,几乎都打赢了。拓跋焘在公元439年攻破了姑臧,姑臧就是凉州,在当时是北凉这个政权的首都。
 
北凉被灭掉之后,北魏把原来住在这里的居民都迁往内地。《魏书》里写到:“车驾东还,徙凉州民3万余家于京师。” 那时候北魏的京师在哪儿?在山西平城。
 
在南北朝的时候,河西走廊这一带出现了五个政权:前凉、后凉、北凉、南凉、西凉,号称五凉。在五凉时代,河西的人口大约是100万人,按一家三代五口人来算,那北魏迁走的凉州市民不下15万人。将近1/5的人口都被迁走了。
 
请你注意了,这是中国历史上被人忽视的一件大事。这件事情关乎中华文明的传承。没有这件事情,中国历史就要完全不一样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那让我们再回头去看看河西走廊的历史。在河西走廊这个地方,最早是谁住在这里的?最早,汉人并没有来到河西走廊,这里的原住民是月氏和乌孙,这是两支胡人。之后,匈奴崛起,成了汉朝最大的敌人。我们知道张骞出使西域,其实就想联络月氏和乌孙一块打匈奴,东西夹击,斩断匈奴的臂膀。张骞好不容易找到了月氏,但人家早已经迁到了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不愿意再打仗了。后来,还是汉朝自己灭了匈奴。打河西的时候,汉武帝派的是霍去病,霍去病打匈奴的时候,其实采用的是匈奴的打法,也是用骑兵,也是长途奔袭,终于把匈奴打败了。
 
打败了之后,汉朝就在这个地方设州郡。我们来看看现在留下来的那些名字:武威,意思是汉朝在这里用武力张扬出了威风;张掖,意思是汉朝张开了它的臂膀;敦煌,敦是大的意思,煌是光明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伟光正”的意思;酒泉,这是当地有个传说,泉水里面涌出来的都是酒,把酒倒进去,就会源源不断的冒出来更多的酒。当时住在河西一带的匈奴,比如休屠王、浑邪王的部下,都被迁到了内地。大量的汉人迁到了河西。
 
到了晋朝,爆发了永嘉之乱,中原一片涂炭。当时发生了两件事,一是衣冠南渡,也就是中原人,尤其是有钱的、有文化的,都逃到了江南,所以江南才变成了中国最富庶的地方。另一件事就是士族西迁,当时河西走廊比较和平,很多汉人迁过来,所以在凉州这个地方形成了凉州文化。凉州文化是汉族的文化和当地胡人的文化混搭出来的。

然后,有趣的事情来了。当北魏统一了北方,把凉州的这些士民迁到内地之后,出现了中国文化从西向东的“反哺”。我们过去学中国历史的时候,是不是会觉得中国历史一直是一脉相承的?错,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告诉我们,中国至少有两个帝国,一个是秦汉帝国,另一个是隋唐帝国。隋唐帝国的文化基因和秦汉帝国非常不同。你想想看,秦汉帝国是个什么样的文化?比如说着装上,秦汉时是峨冠博带,戴的帽子很高,衣带飘飘。到了隋唐的时候,女士的着装换成抹胸,“波涛汹涌”。这是从哪里学来的?从西域学的。陈寅恪先生告诉我们,隋唐的制度来源非常多,但是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来源来自于河西,也就是说,当中原文化快要灭绝的时候,凉州文化传承了原来的中原文化,然后又回过头来,在中原把我们的文明发扬光大,形成了这样一种迂回的过程。
 
好,那我们知道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帝国是隋唐时期,它跟原来的第一帝国,也就是秦汉时期有很多截然不同的特质。如果我们不到凉州,如果我们不去理解凉州,就很难理解隋唐时期发生的这种文化的基因变化。

我举个小例子吧。在我们要去的玄奘之路上,有一个锁阳城。在锁阳城的南边大概十里地,瓜州县四道沟老城,在东汉的时候是敦煌郡的渊泉,那里就是著名书法家张芝的老家。张芝是谁?张芝是王羲之的前辈。我们知道书法里有草书,草书是谁发明的?就是张芝。原来的草书叫章草,还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张芝把它变成了今草,更加潇洒,龙飞凤舞。你现在可能到了那里,啥也看不到了,但是当年,这就是张芝练字的地方。所以,在我们走戈壁之路的时候,你很可能一不小心就会邂逅当年繁华的凉州文化,而凉州文化是反哺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泉。
 
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第一,每一个做企业的人都想让自己的企业基业常青,从这段历史我们会看到,基业常青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们讲中华民族这三千年来一直没有被外族灭过,但事实是,我们这个民族一直经历着磨难,有好多次差点绝种。没有凉州文化的反哺,也可能中原从此就是蛮族牧马的地方了。
 
第二,靠什么传承?从凉州东迁的故事我们能看到,传承很可能不是主流传承下来,而是边缘传承下来的。我们现在身处深圳。在最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居然是在一个边远的地方,一个叫深圳的小渔村,把中国经济的活力传承了下来。所以,请你记住,真正的创新往往来自于边缘地带。
 
第三,靠什么创新?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创新是来自于混搭。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是基因繁多,是当年的汉人和胡人共同创造了我们现在熟悉的中华文明。
 
03 对抗:我们和他们
 

讲完了第二个故事,我们接着讲第三个故事。这是唐代张议潮的故事。
 
我们知道,唐朝出现了安史之乱,之后,整个河西走廊就被吐蕃占领了。吐蕃把汉人抢走,然后让汉人穿上胡人的衣服,讲胡人的语言,河西一带很快就陷入一片凋零。后来出来了一个汉人叫张议潮,张议潮带领当地的各界百姓起来造反。他不仅联系了汉人,而且联系了僧人,因为当时有个吐蕃国王在搞灭佛运动,到处拆庙、杀和尚,所以好多和尚也参加了起义军。这支队伍叫归义军,归就是归队的归,义就是起义的义。为什么叫归义?因为张议潮深明大义,他赶走了吐蕃之后,并没有自立为王,而是跟朝廷说,我要归顺朝廷。朝廷让张议潮来管当地,他的部队就叫归义军。
 

我要讲的是在敦煌文献里的一个文件。这是张议潮写给上级的一个折子。在这个折子里,张议潮讲到,他们正在和当时的一个叫嗢末的蛮族打仗。张议潮说,经过我们的调查,这些嗢末人其实是汉人,本是“河西陇右陷没子将”,结果国家没有保护好他们,他们被吐蕃抢走了,这才变成胡人。“昨方解辫”,也就是刚刚被迫披头散发当野人。张议潮建议,要采用抚柔的政策,把他们争取过来。
 
讲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谁是汉人,谁是胡人,是一个很难讲清楚的故事。好,我们再来听听陈寅恪先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陈寅恪先生说,当我们讨论汉人和胡人的时候,其实我们讨论的不是人种的问题,我们讨论的是两种制度,两种文化。因为你很难区分谁是汉人,谁是胡人。隋唐时期,我们经常说起“独孤”、“长孙”这些姓氏,这原本都是胡人的姓氏。李唐家族,血脉中流的就是胡人的血统。
到唐朝的时候,河西一带胡汉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非常模糊。我随便给大家举几个唐诗里面的例子,比如张籍的《陇头行》里写到:“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王建的一首诗写到:“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还有白居易写过一首诗,讲了一个很悲惨的故事。一个汉人,被掳掠到吐蕃部落中,后来好不容易回来了,结果却被汉人当作胡人,根本不接纳他。白居易写到:“自云乡贯本凉原,大历年中没落蕃。一落蕃中四十载,遣著皮裘系毛带……自古此冤应未有,汉心汉语吐蕃身。”
我再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去看当时留下的壁画,会看到两种文化交织在一起。最左边的图是典型的胡人生活方式。他们正在干嘛呢?烧烤。最右边的这张图是一个人拉着一头牛在犁地,这是汉人的农耕方式。但是,你看谁在犁地?是一个披头散发的人,汉族人是没有这个发型的,这个发型是当地的胡人。那时胡人已经学会了汉族的农耕方式。最具有典型性的是中间的这副图,叫《惜别图》,骑马的是一个汉族的小哥哥,在旁边为他送行的,从发型上看,是一个胡人的小妹妹,两个人依依惜别。
 
好,这第三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第一,我们要重新定义谁是我们,谁是他们。我们有时候会变成他们,他们有时候会变成我们。比如说,到了戈壁,谁是我们、谁是他们?你是北大汇丰商学院的队员,如果你看见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队员,你会觉得他们是“他们”呢,还是“我们”?你很可能会觉得他们是“他们”。那如果你又看到了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的队员,你再去看光华管理学院的队员,你会觉得他是“我们”,还是“他们”?你很可能会觉得,嗯,我们都是北大的。那么,如果你在戈壁之路,前面后面都没有人,你一个人走啊走,突然看见前面有一个人,你又会怎么想?你才不会管他是哪个学校的,能看到个人就已经觉得很开心了,对吧?

第二,请你一定慎重选择你的对手,因为你的对手和你是一个水平的。尽管我们到了戈壁,可能是竞争对手,但是我们是互相尊重的竞争对手。
 
第三,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文明是一个大熔炉。美国人喜欢说,美国是个大熔炉。其实,熔了两百年,白人和黑人都没有熔在一起。唯独在中国,我们会看到,真的只有一个民族叫中华民族,只有一个文明叫中华文明。
 
04 缓冲:容许冗余
好,我们接下来讲第四个故事:隋炀帝西巡。
大家都知道隋炀帝生活腐化堕落,喜欢下江南,搞得民不聊生。隋炀帝除了下江南,还有一段故事,他刚刚登上皇位没几年,就曾经搞过一次西巡,一直走到张掖。这个做派很像典型的隋炀帝,他到了张掖之后,好大喜功,要搞一个盛大的宴会,请了各国的官员,安排了各种表演节目,来彰显我朝多么伟大。
 
但是,我们要再想一想。隋炀帝到那个地方去,真的只是去寻欢作乐吗?我们来看一下隋炀帝走的路线。这条路线很怪,他从长安出发,经过现在青海的湟水,到了张掖这个地方。等他回去的时候,本可以选择一个更简便的办法,那就是从张掖顺着河西走廊,经过武威回到长安。但他非要按原路返回,经过一个山谷,叫大斗拔谷,遇到了暴风雪,死伤惨重。
 
 
那么,隋炀帝为什么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绕这么一个大圈子?因为他要到湟水这个地方去。那他为什么要去湟水?因为当时有一个传说,说湟水这个地方的湖里面有很多龙,龙到了特定的时候,就会从水里出来,跟当地的马交配,生下来的就是所谓的天马。当时隋炀帝去的真正目的是找当地的良种马。为什么要找当地的良种马?因为当时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就是良种马,当时隋朝在东边还有一个威胁,隋炀帝在跟高丽作战,为了打赢这场战争,他一定要在西部先找到最重要的战略物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起来荒凉偏僻的西部对中国有多么重要。我们再把时间拉到清朝。清朝末年,朝廷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到底塞防重要,还是海防重要。一方面,19世纪60-70年代,新疆大部分地区先后被阿古柏势力侵占。1871年,俄国打着替清廷讨伐阿古柏的旗号夺取伊犁,其后又欲以同样的手段进军乌鲁木齐。伊犁将军荣全呼吁清廷出兵新疆,收复乌鲁木齐等重地;另一方面,当时日本入侵台湾,而清廷竟然无力抵抗。海上的敌人越来越多,恭亲王呼吁拨款多买军舰。当时,有人说,新疆这块地方,都是沙漠,又没啥人,不要算了。幸亏左宗棠力排众议,他说,丢了新疆就丢了蒙古,丢了蒙古就会丢了大清的龙脉。要是没有左宗棠收复新疆,可能中国就真的丢了这块地方。
 
好,那我们想象一下,假如当时中国真的丢了新疆会怎么样。如果中国丢了新疆,国防前线就在嘉峪关。如果中国的国防前线在嘉峪关,那真正的国防前线其实是西安。河西走廊非常狭窄,很多补给很难运送。所以,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幸亏中国有了新疆这样大的一块地方作为缓冲地带,才能确保内地的安全。
 
回顾这段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发?
 
第一,为什么左宗棠当时的决策是对的?你不能说新疆这块地方看起来好像没有价值,就把这块地方给丢了。虽然你看它像是冗余,但那其实是你不知道它的真正意义。治理一个国家如此,其实管理一个企业也一样,你要容许组织里有适当的冗余,才能带来真正的安全。
 
第二,这就提醒我们,在稳定和效率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我们过去学习的管理学过分强调效率。我们讲要剥离“非核心业务”,要实现“零仓储管理”,这在正常时候可能是对的,但如今我们经历了金融危机,遇到了经济低迷,你就要想想,其实稳定比效率更重要。
 
第三,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我们得记住,中国很难承受同时打两场战争的代价。我们之所以能够发展海军,是因为这些年来我们的北方、西北没有遇到外敌。但是,如果西北腹地不稳,中国的东南沿海也是很难保持繁荣和稳定的。
 
05 生态:你是你所在的时代的产物
 
 
好了,我接着讲最后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南北朝时期的一场战争。北凉国王蒙逊带兵攻打敦煌。当时敦煌是西凉太守李恂把守的。李恂闭门不战,蒙逊久攻不下,就想了一条计谋,他挖开了一条河,“以水灌城”,这才把敦煌攻破了。
 
这是哪一条河?这就是党河。你现在到敦煌,还能见到党河,河里还有水,但那是人工的产物。再往野外走,真正的党河什么样子?请你看看这张照片,这是一位驴友拍摄的。党河的河床上都是一片一片翻起的泥片,党河里没水了。你能够想象得出来,这是当年能把敦煌给淹了的那条河?
 
 
我们现在到戈壁之路看到的景色,和几千年前、几百年前的景色大不一样。玄奘偷渡国境之前,在瓜洲逗留了一个多月。干吗不走啊?因为当地人告诉他,葫芦河发大水,过不去。什么葫芦河?就是你们在戈壁之路会路过的疏勒河。等见到了疏勒河,你们自己就能感受到沧桑巨变。
 
 
我们来看这个地图,河西走廊是夹在南北两座山脉之间的狭长地带,过去是一个个绿洲串在一起的。过去的绿洲比现在大,因为过去的河水比现在多。河西走廊自西至多,有几条较大的内陆河,河的尽头是一片湖泊,现在都没有了。事实上,一直到明清的时候,在河西走廊最大的一条河黑河,还可以通航和运货。
 
你可能会说,我知道了,这完全是由于我们人类的原因,使得这些河流都没有了。当然,有人为破坏环境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气候的变化。在过去2000多年的时间里,在我们中国这片地方,经历了很多冷热交替的气候变化。在上古的时候,也就是夏商的时候,中国的气温比现在暖和。我的老家在河南,河南的简称是豫。豫字的右边是个“象”字,什么意思?当年黄河流域的气候条件和现在的长江流域,甚至华南是差不多的,非常潮湿,有大象,也有鳄鱼。好,周朝末年的时候,也就是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气候比现在寒冷。到了三国的时候,也比现在寒冷。之后出现了一阵“小阳春”,气候比现在暖和,但到了宋朝,又变得比现在冷,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气候变得更加反复无常。虽然我们不能说天气变冷或变热,就会影响到政权的兴衰,但你仍然能够看到出气候的影响。气候对生产活动有影响,对技术演变有影响,自然也会对社会、政治有影响。
 
 
我希望能够给各位提供一个分析历史的框架:你首先要关注地理的因素、资源的因素、气候的变化,因为这些因素构成了我们人类历史活动的舞台。你所拥有的资源决定了你的生产方式。然后,生产方式决定了你如何去组织你的生产,套用大家熟悉的术语,就是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会影响到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就是我们的世界观。但是,我们经常会忘记,我们世界观的底层逻辑实际上是由自然条件、资源决定的。如果你能够完整地把这个逻辑串起来,你会比别人看得更远。
 
好,我再总结一下。第五个故事给我们三个启示。
 
第一,其实你自己能够做得多好并不重要。这就像戈壁之路的比赛规则。按照这个比赛规则,你自己跑第一没用,重要的是你在团队里起什么样的作用。我们每一个企业,可能都想当行业的老大,全行业最牛的企业。其实有时候行业第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哪个行业里。其实,有时候你在哪个行业里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哪个经济生态体系里。对于你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生态位,生态位就是你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能够拥有的资源的总和。
 
第二,我们要研究气候,不能只看天气。我们很多做企业的,会担心中美贸易战到底会怎么样?央行会不会降息?人民币到底会不会破七?这些都是天气的变化。天气变化当然很重要,但如果拉长了时间的范围,你会发现更重要的是气候的变化。所以,这给我们的启发是,我们一定要去深刻地理解中国的企业所面临的全球政治经济生态的变化。
 
第三,总有一天,当你恍然大悟,你会意识到,你其实就是你所在的时代的产物。你能做多大?你能走多远?不是由你的才华决定的,而是你的舞台决定的,是历史的剧情决定的。
 
 
好,五个故事都讲完了。最后,我要再跟你分享一句名言,著名的法国思想家卢梭曾经讲过一句话,“要真正研究一个民族的天才和风尚,应当到边远的省份……我们在边远的省份才能看出一个政府的好坏。”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明年要在戈壁之路再见面。

 

 
购书链接:
话题:



0

推荐

何帆

何帆

738篇文章 27天前更新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1971年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1996和200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分别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山东大学等高校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其他学术和社会兼职包括: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等政府部门顾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所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青年全球领袖、亚洲社会青年领袖,央视今日观察评论员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和国际政治经济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