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编者按:
 
近日,美国弗吉尼亚冲突喧嚣尘上。3K党、新纳粹等极右翼势力秉持“白人至上”主义,扛着旧日的“邦联旗”、抬手做着纳粹礼的照片充斥网络。美国自由主义左翼针锋相对,在全美各地推倒、破坏象征南方邦联、昔日奴隶制的罗伯特·李雕像。始于弗吉尼亚的冲突愈演愈烈,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美的政治骚乱。一向以“民族大熔炉”自傲的美国社会究竟怎么了?美国社会撕裂现象又是从何而来?一系列事件反映出美国政治并非铁板一块,各个不同地区、各个不同阶层之间都存在着许多矛盾。何帆教授曾发表于FT中文网的三篇关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的书评,剖析了美国的政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美国靓丽的自由民主政治背后的阴影。
 
本文继续介绍美国各“邦”之间的分歧。英国光荣革命的时候,各“邦”站队就不一样。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窝里斗”多过抗英。联邦宪法通过之后美国也没有融合,最后又爆发了内战。这种地区间的文化差异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美国政治格局。
 
著名记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他的畅销书《引爆点》中讲了一个故事。1775年4月18日晚上,波士顿银匠保罗·里维尔(Paul Rever)骑马夜行,沿途路过一个个小镇,把英国军队马上要出兵的消息告诉当地的民兵领袖。教堂的钟声此起彼伏,人们纷纷拿起武器。第二天,当英军到达列克星敦的时候,遭到了民兵的猛烈阻击。美国独立战争的枪声打响了。
 
把宏大的历史简化为一个小小的轶事,是畅销书作家的拿手好戏。但美国独立战争并非像火药桶那样一点就燃。在独立战争爆发之前,北美各个殖民地之间并没有紧密的联系,也没有结盟的愿望。独立战争爆发之后,各个殖民地之间的态度也大相径庭,有的积极支持独立,有的坚决反对革命,有的想要浑水摸鱼,有的懵懵懂懂还没有回过神。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介绍过美国记者沃德在《美国诸邦》中说,北美殖民地至少存在着“扬基邦”、 “新荷兰邦”、 “潮水邦” 、“中土邦”、 “深南邦”和“大阿巴拉契亚邦”等六个邦。这六个邦在北美独立战争中的立场各有不同。北美独立战争是一场“六族战争”。
 
事情的起因是英国的北美政策出现了变化。过去,英国忙于和法国争霸,海外殖民政策基本上是自由放任,任其自生自灭。1756—1763年,英国在北美打败法国,确立了在这一地区的领袖地位。随着大英帝国的崛起,一批新的领导人希望集中权力,重整河山,把北美殖民地纳入正式的统治。北美居民声称英国剥削了他们,但事实是,他们的税收水平只有英国本土的1/26。真正让北美殖民者不满的是英国想要拿走他们珍视的自由。
 
由向往宗教自由的清教徒组成的“扬基邦”是反对英国的最主要力量。1773年,一群波士顿人化妆成印第安人,把东印度公司价值11000英镑的茶叶倒入海里,这是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扬基邦”为独立战争提供了最多的士兵和后勤保障,这里是反英的大本营。
 
“扬基邦”南部的“潮水邦”本来是英国乡绅后代建立的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这里不仅有种植园,也有很多黑奴。“潮水邦”的贵族气质和“扬基邦”的平民风格格格不入,但有趣的是,很多美国开国之父,包括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杰姆斯·麦迪逊和乔治·梅森都来自这一地区。其实,“潮水邦”内部也存在分歧。主张抗英的这些人大多来自“潮水邦”西部,他们背靠美国的广阔腹地,内心明白,北美要是独立之后,将有巨大的潜力。“潮水邦”的领袖们反对英国,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觉得自己理应和英国的精英们平起平坐,但英国的统治阶层偏偏要把他们视为二等公民。
 
抗英阵营里最奇怪的成员是比“潮水邦”更南的“深南邦”。“深南邦”都是大种植园主,根深蒂固的保皇党,他们生产的蔗糖大多出口到英国,然后从英国进口奢侈品,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深南邦”都和英国有天生的亲近感,为什么他们会反对英国呢?
 
因为“深南邦”自己把自己吓着了。对“深南邦”的种植园主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维护奴隶制度。有谣言说,英国运来了一船一船的武器,要发给黑奴们,让他们起来造反。教会通知人们,周日做礼拜的时候都要带上枪支弹药,以防黑奴暴动。大种植园主反对英国,是因为感到英国企图动摇他们的奴隶制。
 
在北美殖民地里,英国的最坚定支持者是位于纽约的“新荷兰邦”。这里是天生的商业中心,大资本家们更喜欢赚钱,不喜欢独立。要独立干嘛?又换不来钱。要是独立了,“扬基邦”的势力会更嚣张,纽约已经逐渐被这些清教徒侵蚀了。英国军队把华盛顿的“大陆军”赶出纽约之后,全城欢庆。纽约成了独立战争期间,英国军队的后方基地。
 
在“新荷兰邦”以西的“中土邦”主要是贵格会教徒建立的。贵格会教徒藐视权贵,淡漠政治,推崇和平与自由。按道理来讲,他们应该是在抗英的阵营里,但恰恰相反,“中土邦”反对打仗,他们只希望得到更多一些的自治权。“中土邦”有很多德国移民,北美和英国打仗,对他们来说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大陆军”很快就发现,这些德国佬更愿意给英国军队提供补给,因为英国人给的都是硬通货。
 
“中土邦”以西以南,是来自苏格兰、爱尔兰的剽悍移民,他们慢慢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形成了“大阿巴拉契亚邦”。“大阿巴拉契亚邦”没有统一的意见,他们看谁不顺眼,谁就是敌人。有的“大阿巴拉契亚邦”地区认为英国是更重要的威胁,而有的地区则认为傲慢的“深南邦”奴隶主才是真正的对手。“大阿巴拉契亚邦”四处出击,攻击英国军队,也攻击邻近的“中土邦”和“深南邦”。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很多血腥战争,其实和英国人无关,更像是一场内战。
 
一旦战争打响,北美殖民地就不再有退路。原本老死不相往来的各个殖民地被搅在了一起,彼此间的罅隙不仅无法消弭,反而更加扩大。民众要求民主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这让殖民地的领袖们暗自心忧。对他们来说,除了团结,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团结起来不单纯是为了赢得独立,更重要的是要防止内战。
 
怎样联合?一种可能是“弗吉尼亚方案”,即“潮水邦”的绅士们提出的统一建国方案;另一种可能是“新泽西方案”,即“中土邦”的领袖们支持的类似欧盟的松散联盟。
 
从1777年大陆会议通过的《邦联条例》(1781年才最后批准生效),到1789年的《联邦宪法》,美国的建国过程中充满了斗争和妥协。美国历史学家查尔斯·比尔德在《美国宪法的经济观》里详尽地描述了制宪过程中的种种黑幕和隐情。最终诞生的美利坚合众国,是一个各州“图腾”的拼凑。
 
“潮水邦”和“深南邦”的“贡献”是打掉了直接民主的倡议,通过划分选区、参议院按州推选等规定,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特权阶层的掌权。“新荷兰邦”竭力推动《权利法案》的出台,因为他们害怕“扬基邦”的那些狂热分子会事事干预。“中土邦”对中央集权始终怀疑,他们主张各州要有更多自主权。“扬基邦”担心自己人口不够多,会在国会中被边缘化,所以坚持小州和大州权力平等,南方的黑奴由于没有选举权,在计算人口的时候只能算3/5人口。“大阿巴拉契亚邦”根本就没有打算加入合众国,他们已经筹备好了自己独立,直到华盛顿带领大军压境,才悻悻地放弃。
 
美国“诸邦”之间不同的文化基因和政治传统始终无法融合,用和平、统一的绷带草草包扎起来的伤口,仍然在溃烂和流脓。19世纪60年代爆发了美国内战,20世纪60年代之后,美国各地的文化冲突再度升温,政治地图上的红蓝对峙日益白热化。下一篇将继续为大家介绍,美国诸邦之间的宿怨如何影响到今日的政治格局。
 
注:本文已发表于已发表于FT中文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话题:



0

推荐

何帆

何帆

739篇文章 3天前更新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1971年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1996和200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分别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山东大学等高校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其他学术和社会兼职包括: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等政府部门顾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所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青年全球领袖、亚洲社会青年领袖,央视今日观察评论员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和国际政治经济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