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经济学家们大多认为,在十年前的金融危机之时,全球央行扮演了“临时救场”的角色,并达到了一定效果。那么十年过去了,全球央行的角色定位是否需要调整呢?
在8月15日北大汇丰海上丝路研究中心联合加拿大知名智库“国际治理创新中心”(CIGI)举办的新书发布会上,《央行的“临时救场”:成就,危机及前景》一书作者——CIGI高级研究员Pierre Siklos提到,全球央行应减少自治,加强协作。

“金融危机十年后,如果我们还是认为各国央行应该像过去一样自治,这是错误的,全球央行的自治在危机中是起不到更好作用的。”Siklos说,“各国央行应改变过去自治的状态,让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作。货币政策不是常规性的,我们对于央行们角色的理解需要改变。”
Siklos还建议,各国央行应该有更多的政策目标,如金融稳定性。
“就拿英国来说,英国有独立的机构专门负责金融稳定性,英国政府不要求英格兰银行在危机中进行协作,但是当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其作出的反应会很大地影响金融稳定性和经济。”Siklos说,“所以,我们要讨论治理,同时要讨论不同的政府部门之间在稳定金融方面的角色和功能,否则下次还是没有合适的机构或工具去应对这些危机。”

莫尼塔研究首席经济学家、财新智库董事总经理钟正生也表示,全球央行“临时救场”采取的货币政策要想取得成功非常困难,需要财政政策的配合,需要金融中介机构的配合,也许还需要实体经济的配合。
钟正生表示,美国的量化宽松之所以起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货币政策只是起到鼓励的作用,而非强制。
“美国最近为什么恢复的比较快,其实是有奥巴马政府时美国制造业重振和回流政策就已经开始。只有当实体经济的新生动能出现之后,商业银行的放贷行为才能起来。所以,货币政策要发挥作用更多的是被引导的作用。”钟正生说。
钟正生同时认为,金融危机时虽然全球央行的“临时救场”起到了作用,但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环境下,还需要考虑怎样“离场”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郑联盛也认为,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还存在一些深层结构上的问题。只有与其他政策结合起来,才能让经济体保持稳定。
郑联盛同时指出,从大缓和到大萧条,再到全球经济衰退,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前,很多监管者都低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金融危机的溢出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在金融危机发生期间,全球央行把金融稳定性放在经济增长之前,但是在危机发生的时候却缺乏相关的长期规划,而短期的目标可能会带来长期的问题。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海上丝路研究中心主任何帆则表示,距离金融危机的爆发已有近十年,各国央行还是想努力找到一种更好的应对方法。在发生危机之后,相关的应对方法要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做出改变。
“全球央行需要找到关于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因为这是两套目标。”何帆认为,两者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矛盾,这两者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注:本文图片由中新经纬刘雪滢拍摄,已发表于《中新经纬》,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