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文 | 何帆 朱鹤
2017年前两个季度,中国GDP延续2016年四季度开始的反弹趋势,同比增速达6.9%。PPI一举扭转过去四年持续同比负增长的态势,工业增加值和工业企业利润的同比增速也有明显回升,经济下行压力得到有效遏制。这引发了经济学界的争论。有的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触底反弹,并将开启新一轮增长周期。
我们认为,近期中国经济增速回升的原因较为复杂,仅凭GDP增速、企业利润等总量指标不足以证实中国经济已经触底反弹,并迎来新周期。本轮企业利润回暖的原因在于供给侧和需求侧短期内同时发力,但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同时企业增加投资的意愿和能力也受到限制。中国经济要想开启新一轮的复苏周期,不能也不必依赖投资。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在民生领域持续发力,才应是驱动中国经济进入新周期的新动力。
本轮企业利润回暖不具有可持续性,无法拉动投资
2016年中至今,中国工业企业利润逐渐回暖,成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周期的关键证据。然而,本轮企业利润的回暖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点,并非所有企业的利润都在好转。具体来说,这些结构性特点表现为:
其一,大中型企业利润回暖较快,且同比增速快于工业企业整体增速。2017年1-4月,大中型企业累计利润同比增速为31.7%,比整体工业企业利润增速高出了7.3个百分点。同时,大中型企业利润在工业企业总利润的占比已经达到66%,基本上主导了工业企业的总利润水平。
其二,国有企业利润显著好转,是企业利润整体回暖的关键因素。2017年1-3月国有企业利润同比增长70.5%,远远高于其它类型企业(集体企业7.6%,股份制企业30.2%,外商企业24.3%,私营企业15.9%)。
其三,上中游行业盈利回暖远好于下游行业。2017年1-3月,上游行业利润达1228亿,去年同期亏损54亿;中游行业利润达8040亿,同比增长36%,其中黑色加工、有色加工、化纤等行业盈利改善最大。相比之下,下游行业利润同比增长仅为2.9%。
从供给侧角度考虑,行政化去产能政策的急速推进是导致上述结构性特点的重要原因。去产能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特别是在煤炭、钢铁、化工和有色等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2015年底至今,煤炭和钢铁产品的价格出现明显回升。目前5500大卡的动力煤价格基本稳定在了600元左右,相比2015年底的价格上涨了230元,增幅超过70%;螺纹钢的价格在3500元上下波动,比2015年底的价格几乎增加了一倍。2017年1-4月,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的累积利润比2016年同期增加了100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的利润同比增幅达141.5%,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反观纺织、橡胶、食品等下游行业的利润增长则较为温和,市场需求整体偏弱。2017年1-4月,纺织、橡胶和食品加工业的累计利润同比增幅仅为5.3%、5.4%和8.4%,大大低于同期工业企业整体累计利润同比增速的24.4%。
更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利润的结构性特点反映出利润正在不同行业间进行再分配。如果上游行业是由于价格上涨而出现利润回升的,那么,这一价格上涨因素很难完全传导到下游行业,大部分价格上涨转化为下游行业的成本上涨。纺织、金属制品、橡胶、食品等行业生产成本(PPRIM)的增速快于产品价格(PPI)的增速,这其中的缺口部分就是因成本上升导致的利润损失。
投资缺乏持续回升的动力
从历史数据来看,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并不必然带来企业投资的增长。二者自2016年以来出现了明显的背离趋势:在盈利不断回暖的情况下,实际投资的同比数据却一路下滑。一般情况下,企业盈利情况的改善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投资。对于除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供给侧改革相关行业之外的其它制造行业,确实能够发现行业的盈利和投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这些行业恰恰没有出现很强的利润回升。反观煤炭、钢铁、有色和化工等供给侧改革相关行业,这些行业的盈利与投资之间几乎没有表现出任何正相关关系。换而言之,恰恰是那些利润增长速度最快的企业,投资意愿反而最弱。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近期利润增幅较快的行业在前期亏损的幅度也较大。当企业盈利增加后,这些企业首先想做的、要做的就是用利润填补过去的亏损、减少债务负担、尽快修复资产负债表,而非贸然地增加投资。这与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经济衰退时期企业的行为表现异曲同工。
在目前偏紧的信贷环境中,即使盈利增长较快的企业确实有意愿增加投资,但要获得相应的融资也会比之前更困难。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需要资金支持,其中外部贷款是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就历史经验而言,较为宽松的信贷政策通常会带来较为强劲的投资增长。但是,当前国内金融市场去杠杆正处于攻坚阶段,短期内看不到货币政策重返宽松的迹象。国内金融监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加强监管,刚刚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更是强调要确保金融稳定。2017年初至今,各项利率明显上涨,表明央行有意引导利率上行。无论是发债还是去银行贷款,企业融资的成本都在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即使想增加投资,获得融资的难度和成本都在上涨,这在客观上又会削弱企业的投资意愿。
强改革方是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未来一段时期,不仅企业投资难以支撑经济增长,政府投资、消费和外需亦无法驱动中国经济进入新周期。从政府投资来看,2017年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很难维持在原有水平。由于2016年基数较高,而PPP的优质项目已经大体告罄,再加上财政部出台多份文件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和支出、银监会也要求防控地方债务风险,地方债务增量部分更是实施了终身问责制,很难设想2017年会再次出现基建投资的井喷式增长。从消费来看,从2011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呈现出平稳下降的趋势。在居民收入没有明显改善、没有出现新的消费热点之前,预计消费只会保持增速平稳下滑的趋势。从外需来看,外部需求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定,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效应也大不如从前。美国经济增速已经接近潜在增速水平,特朗普的财政刺激政策前景并不明朗,欧洲和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外部需求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有限。
综上,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并未出现根本性的变化,下行压力依然存在,2017年上半年亮眼的经济数据或许会在下半年逐渐暗淡下去。未来,要想让中国经济增速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一种选择是在经济下滑之后再次启动传统的“强刺激”政策,即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投资。但中国经济的体量已经很大,这种应对方式的边际效用在不断递减,副作用却又越来越大。除非出现经济崩盘的风险,否则应谨慎选择这种刺激。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各个时期,每一次中国经济进入相对较长的快速发展阶段之前,都经历了深刻的体制变革,并释放出了强大的经济活力。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到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再到21世纪初中国正式加入WTO,莫不如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已提出要在多个领域开展结构性改革。这些改革在有的领域已经有实质性推进,而在有的领域则是刚刚开始,还有的领域尚未进入改革阶段。因此为了释放社会的经济活力,中国应尽快推出强改革政策,在重点领域推进实质性改革。这些改革包括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开放能够切实改善民生、增加人民“获得感”的服务业,如医疗、教育、养老、通讯等;以更为市场化的方式推进城市化和环境保护;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等。这些改革将释放出强烈的信号,从根本上提振市场信心并激发市场活力。唯有如此,中国经济方能获得新动力,开启新一轮的增长周期。
何帆丨北大汇丰经济学教授 海上丝路研究中心主任
朱鹤丨北大汇丰海上丝路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注:本文已发表于《金融博览》,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