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写在前面的话

生活处处离不开货币,我们通过现金、刷银行卡或者是第三方支付方式,购买所需要的商品。然而,在太平洋上的一处小岛上,当地居民使用石头进行交易,而且更为神奇的是,买家只需要告诉卖家这些石头现在归你了,石头还在原地,而物品所有权已经从卖家转移到买家了。

那么,货币究竟是什么?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更多的钱币去购买更多的商品,然而,历史证明,钞票太多的时候反而买到的东西更少。

那么,钞票到底是多好还是少好?

从早餐店店主到华尔街上的银行家,到美国总统,没有人能躲过货币经济学的影响。本期将通过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的祸害》一书,解读货币的秘密。

 

本期《何帆读书之道》推荐的经典书籍—《货币的祸害》。本书中,米尔顿·弗里德曼讨论了从石头到羽毛到黄金的价值创造,勾勒了货币的支配性作用,揭示了货币如何引发或加深通货膨胀。他通过多彩多姿的历史片段,证明对货币经济学的误解所带来的货币之祸害。

古今中外货币 本质上都是信用

货币可以什么都是,但其实又什么都不是。

在太平洋的加洛里群岛上,有一个很小的岛屿叫瓦布岛。当地的货币是用大石头刻成一个圆圆的像硬币一样的东西,我们姑且称之为石币,非常沉且很难搬走。通常各家都把石币放到自家后院。

这么沉的石币,交易时如何流通呢?比如说买卖土地,由于石币太沉不容易搬动,买家就会指着几块石头币跟卖家说,这几块货币现在就归你了。于是,石币还在买家后院,但土地已经转移到买家了。

后来德国人来到了这个岛上,看到岛上没有什么像样的公路,就想让当地人去修路。但是当地人习惯了光着脚走在沙滩上,不需要马路,也不愿意去修路。

于是,德国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强迫这些人去修公路。他们派了一些警察过来,在每家的石头上用黑笔划一道,划一道就说明你家的货币被征收了,当地人一下子就慌了,赶紧跑去修路。修完路之后,德国人再派人来把石头上的记号擦掉,皆大欢喜。

其实,无论是口头承诺还是用黑笔做记号,岛民之所以深信不疑,是因为在那个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共识与信用。

历史上,做过货币的东西很多,从羽毛石头到黄金白银,再到替代金属货币流通的钞票。而今天,我们日常消费购物甚至可以不用带现金,直接手机扫码支付即可。

弗里德曼和凯恩斯告诉我们,“货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信用,货币交换是信用记录的清算,而且通货仅仅是基础信用关系的表征”。

钞票是不是越多越好?

对于个人来说,当然是拥有代表财富的钞票越多越好。可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不见得是好事了。

弗里德曼在《货币的祸害》一书中讲到一个跟中国有关的故事。

这个故事从美国开始,但对中国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实行的是金本位制,而中国是当时少数几个大国里面还保持了白银本位制的国家。

1934年,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出台了一个新政策,叫做“白银法案”。出台这个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抬高白银收购价格,以补贴国内的白银生产者。

由于“白银法案”提高了银价,导致中国白银巨量外流,银本位币制难以维持,国内的货币发行也未趋统一,杂乱不堪。国民党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同时禁止银元在市面上流通,并强制将白银收归国有。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疯狂印制钞票,法币急剧贬值。1948年,沈阳的鸡蛋20万元一个,北平的元宵1万元一个,南京的油条5000元一根。人们买东西都需要提着整捆的钱。这一时期,大肆印发钞票引发了中国两千年历史上最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法币彻底崩溃。

1949年4月,国民党离开大陆前夕,大陆的物价水平,比1946年12月已经增加了5400万倍。弗里德曼认为,由于罗斯福的“白银法案”,国民党没有办法能够维持住白银本位制,导致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最后的倒台。

当然也有学者说,米尔顿·弗里德曼夸大了这个影响,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能够从这段历史看出,当货币变得没有信用的时候,所影响到的不仅仅是经济,乃至政权的稳定。通货膨胀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原文来自即刻video

话题:



0

推荐

何帆

何帆

739篇文章 3天前更新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1971年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1996和200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分别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山东大学等高校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其他学术和社会兼职包括: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等政府部门顾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所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青年全球领袖、亚洲社会青年领袖,央视今日观察评论员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和国际政治经济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