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945年9月9日举行的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仪式
美国作家约翰.托兰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他有着强烈的二战情结,写了大量的二战历史著作,包括:《希特勒传:从乞丐到元首》、《最后一百天:希特勒第三帝国覆亡记》、《日本帝国衰亡史:1936-1945》等。《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也是他写的。
《日本帝国衰亡史》是1970年出版的,共分四卷:《乌云压顶》、《短兵相接》、《决一死战》和《投降》。此书当然是有偏见和缺陷的,比如此书主要谈的其实是二战时期的太平洋战争,对中国的八年抗战一带而过,就连在东南亚的缅甸等地的战争也着墨甚少,所以读来未免会有失望。但通读一遍,亦有助于理顺历史线索。
今天跟大家分享第一卷《乌云压顶》。书中最值得玩味的是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日本会发动侵华战争,二是日本为什么会偷袭珍珠港,主动挑起和美国的战争。
作者先从1936年的“二二六兵变”讲起。1936年2月26日,一群激进的陆军低阶军官发动兵变,计划杀死首相、藏相、宫内相和侍从长等高官,因为他们觉得整个政治体系都已经腐烂了。
日本二二六兵变: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注:二二六事件(日语:二・二六事件),又名“帝都不祥事件”或“不祥事件”。是指936年2月26日发生于日本帝国的一次失败政变。
在“二二六兵变”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多起暗杀事件,比如藏相井上准之助、首相犬养毅都是遇刺身亡。这是一种奇特的、具有浓郁日本色彩的“下克上”(gekokujo)现象:在一个习惯于科层制的社会,平日里下级高度服从上级,但到了经济动荡、社会失范的时候,过去一直服服帖帖的下级会格外具有造反精神。这场兵变可以说相当成功,杀死了多名高官,占领了位于东京中心地带的国会大楼和首相官邸,让一群大臣们惶惶不安,震惊了裕仁天皇。
著名的苏联间谍佐尔格藏身于德国使馆,他在发给莫斯科的电报中极有远见地判断,二二六事件将带来巨大的变革,日本将开始对外扩张,而且首先是瞄准中国。
日本当时已经侵略了中国。关东军的两名野心勃勃的参谋军官,即石原莞尔中佐和板垣征四郎大佐私自密谋,刺杀了张作霖,策划了“九一八事变”,占领沈阳。这种私自行事让东京感到非常尴尬和震惊,但到了此时,箭在弦上,已是不得不发。
吊诡的是,石原莞尔坚决发对进一步南下占领中国。他认为,日本的敌人是苏联,要想和苏联决一雌雄,得先发展日本的重工业,这就需要苦心经营满洲,要耐心等待,按照他的预期,日本到了1952年才能发动对苏联的全面进攻。石原属于“皇道派”,还有一派更激进的是“统制派”,要求发兵南下。石原莞尔曾说:“只要我活着就别想有一兵进入中国。”因为他担心南下必然会和英美形成对抗,而日本是打不过英美的。
但形势的发展已经失去控制。1937年6月,近卫文麿就任日本首相。近卫当年46岁,是日本著名政治元老西园寺的门徒,但他一直拒绝参政。1936年近卫临危受命,他希望能够力挽狂澜,但却无能为力。当时,陆军对政治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有实质性的否决权。在陆军的坚持下,陆相的人选必须由陆军批准。如果军方不赞成某个内阁,陆相就会辞职,而陆军拒绝批准其他任何人担任陆相,这样就可以顺利倒阁。
近卫文麿:日本前首相
近卫是个比较自由主义的日本政治家。裕仁天皇做皇太子的时候去过欧洲,喜欢西方音乐和高尔夫球,他看起来更像个邋遢的村长,根本就没有皇帝的威仪。他最喜欢的事情是周六和周一做海洋生物学的科学实验。
按照作者的说法,天皇和近卫都不愿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海军也不赞成入侵中国,比如当时的海军次官山本五十六曾在哈佛求学,在美国待过很长一段时间,他知道美国的厉害,不愿意得罪美国。但陆军却日益狂热,迅速地把事态推到了战争的边缘。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之后,中日之间的战争已经在所难免。
苏联介入东北
日本之所以发动侵华战争,亦是试错的结果。1938年日本和苏联为了争夺东北和苏联边境的一座小荒山大动干戈,苏联空军狠狠地教训了日本兵。约10个月之后,在东北和蒙古的边界诺门坎,日本和苏联又打了一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坦克战。日本以惨败告终,这才死了打苏联的心。
作者并非史学家,对中国显然并不了解,所以其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叙述或恐有误。其擅长的是描写日本内部的决策,有很多细节耐人寻味。比如作者认为,天皇自始至终对战争的进展了如指掌,和罗斯福、丘吉尔对其军队进展的了解程度一样,远胜于希特勒对其前线的了解。
为什么日本又要发动对美国的战争呢?
日本侵华激起了美国的愤怒,但美国在中国并没有什么重大的实质利益。日本表现出非常敏感的一面,一方面,美国1924年的排外法限制日本人入境,这伤害了日本人的自尊心,另一方面,最让日本人不满的是美国人的双重标准:你干过的事情,我为什么不能干?为什么你能灭了印第安人,我就不能灭了中国人?为什么美洲要搞门罗主义,却要求亚洲门户开放?
日本跃跃欲试,想打美国,和希特勒欧洲战场闪电战的胜利有关,日本军部开始吵吵:“勿失良机”。法国已经战败,英国焦头烂额,他们顾不上其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了,那里富有石油、铁、锡、大米、煤和橡胶,就像丢在大街上的垃圾一样,可以随便去捡。
近卫难以遏制军部的冲动。熟悉近卫的人说,他不是个领袖人物,也非强人的典型。他的哲学基本上是消极的,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不招惹和激怒军部,尽可能拖延和陆军摊牌的时间。“如果和陆军撕破脸,陆军就会把你踢开,然后更加肆意妄为。”日本民众的反美情绪日益高涨,流行的说法是存在一个包围日本的ABCD(美、英、中、荷)包围圈。
海军本来是反对对英美开战的,但海军和陆军又要争夺权力,所以海军的策略是表面上支持、暗地里反对。1941年9月,作战计划已经初步确定,海军入侵珍珠港,陆军入侵香港、马来亚和菲律宾。
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
入侵珍珠港的作战构想是山本五十六1940年视察航空母舰飞机训练的时候想出来的。或许,这一想法是山本抄袭英国人的。1921年,美国出版了伦敦《每日电讯报》记者赫克托.拜沃特写的《太平洋海上霸权》,里面就设想了一支日本舰队偷袭珍珠港,同时偷袭关岛和菲律宾群岛的场面。日本的海军参谋部把这本书译为日文,在高级海军将领中发行,勤奋好学的山本肯定读过这本书。
日本一边开始训练,一边继续和美国谈判。日本在鹿儿岛附近加紧训练飞行员低空飞行,数周之后,经过刻苦训练,投弹命中率大幅度提高。当地的母鸡受到惊吓,都下不出蛋了。按照作者的说法,日本其实是希望和美国达成和解的,但日美双方始终存在分歧。美国人打从心眼里不信任日本人,觉得日本人不实诚。日本人的文化则认为,一个人很矛盾、很复杂,是成熟的标志。美国已经破译了日本的密码,所以对日本的谈判意图了如指掌。但坑爹的是,美国的翻译日文水平很差,对日本密电的内容往往翻译得不准确,或是添油加醋,产生了很多歧义。
财新主编王烁在讲天津爆炸案的时候写过一个评论,说为什么会爆发灾难,因为所有的链子都掉了。这一观察也适用于战争中的灾难。日本入侵珍珠港,自己都觉得是冒险,但山本天生就是个赌徒。最令人感慨的是,美国居然直到最后一秒钟都没有意识到日本人正在逼近。在这个过程中掉了无数链子,有无数次,情报明明可以清楚地提示美国人,日本就要偷袭珍珠港了,但每一次都被官僚体系中的愚蠢、狭隘、懒惰拖延,这才酿成了悲剧。
回顾这段历史,不由得让人感慨,侵略战争从根本上讲就是决策错误。哪里有非打不可的战争?战争往往是由误判和冲动造成的,而不同派别内部的勾心斗角使得战争从一开始就漂移不定,不知漂向何方。
本文为约翰·托兰《日本帝国衰亡史:1936-1945》读书笔记之一
图书信息:
书名:日本帝国衰亡史:1936-1945
作者:约翰·托兰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8.25(再版)
内容简介:本书史料极为丰富,许多材料出自当时美、日两国的战时档案,战时日本的公卿贵族、重要军政头目和参战当事人也提供了大量第一手史料。作者根据史实,生动地描绘了一幕幕战争的残酷场面,揭露了日本战犯制造战争的内幕,以及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