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何帆:气象问题考验各国政府决心

何帆:我想在这个问题上,现在大家都承认,气候变化是我们全球共同面对的一个挑战,不过我也注意到,就是有的国家到哥本哈根,其实他是想解决别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是在金融危机之后来召开哥本哈根会议,所以有的国家实际上是希望通过关注气候变化发展新能源来解决它的经济衰退,来找到一个救命的稻草。

主持人:对。

何帆:提高就业。但这样的话,我们会看到两种政策有可能会出现冲突,你比如说如果你这个能源政策,当你发明了一种比较省油的汽车,那跟我们想象中的可能恰恰相反,你这个汽车更省油之后,可能大家会用更多的汽车,最后的结果反而会带来更多的污染,对气候变化来说,可能是负面的影响会更多。我们有很多人都在幻想说鱼和熊掌可以兼得,气候变化和经济增长两者是可以同时得到的,如果能够同时得到,当然非常好,但我们现在要问的是,如果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我们必须要放弃一部分经济增长的时候,那这个这时候才是真正考验各个国家政府的决心和这个能不能够有意志来挑战气候变化,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主持人:是,这是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也是一个并不算太轻松的艰难抉择,那到底我们的特约评论员对今天这个话题有什么样的看法呢,稍候请各位继续来关注。

主持人:欢迎各位回到今天《今日观察》的节目现场,马上我们要为各位介绍今天的两位特约评论员,一位是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主任潘家华,另外一位是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的首席代表邹骥,他们目前正在哥本哈根参加本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我们来关注一下,他们对本次大会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预期。

潘家华(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哥本哈根(会议)的结果,有这样一种可能就是在中期,明确规定发达国家必须要减排25%到40%,发展中国家采取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尽管它只是一个带有框架性质的协定,但是它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发达国家必须要做深度减排,那么这就为以后的谈判,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这样一种可能应该是更为现实,也更有意义。

邹骥(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最好的结果是应该各得其所,我们对发达国家的减排量,应该有足够大的目标,但是现在这个距离还很远,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国家适宜的减缓行动,这个谈判,发达国家希望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承担的责任越多,越严格越好,但是我们坚持认为,这个一定要适合国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技术转让的问题,有可能形成一些进展,但是谈判还是非常的艰巨。资金问题就更是这样,发达国家表面上同意要提供一些资金,但是落到具体实处的时候,是那么艰难。最可能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一个,就一些基本的原则,形成一个政治框架,但是很多细节,我觉得解决不了。

主持人:气候变化现在毫无疑问成为了全世界最热门的一个话题,那么面对这个话题,到底世界应该做什么,中国应该做什么,包括每一个我们在制作节目的每个人,看电视的每一个人,应该做一些什么?

何帆:我也想嘱咐一句,在前线的这些谈判的同志们一定要坚持住,因为在谈判桌上是要寸土不让的。

主持人:对。

何帆:合作的基础是要通过斗争才能够赢来的,那到最后这个哥本哈根的协议,如果能够更好地反映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才能够激发我们去更好地去关注它,才能够更积极地去参与它。

主持人: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人可以高枕无忧,所以每一个人应该都责无旁贷,刘戈你的观点呢?

刘戈:对于我们来说,其实我们可以宁愿相信全球变暖的理论是正确的,因为这样的话,并不影响我们的节能减排的这样的一种发展,这是和我们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所以现在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包括很多公民,大家也都有这样的一个意识,那么就是说我把我的节能减排作为我的生产和我的生活的一部分。

话题:



0

推荐

何帆

何帆

738篇文章 27天前更新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1971年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1996和200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分别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山东大学等高校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其他学术和社会兼职包括: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等政府部门顾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所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青年全球领袖、亚洲社会青年领袖,央视今日观察评论员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和国际政治经济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