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回顾2020年经济影响因素
 
大家好,今天分享的内容主要围绕“中国经济版图正在出现的变化”。
 
我先对2020年至今的中国宏观经济做一个简单回顾,梳理一下中国宏观经济的主线。
 
除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外,我们还要关注全球的货币政策变化,因为这些变化会影响我们的财富以及长期投资的决策。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第一年,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没有什么特别可以讲的,因为如果没有外部风险的话,今年经济的反弹速度一定会非常好。
 
“两会”报告提到:“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这句话非常重要,如果大家理解了,就找到了投资的主线,就足以让你在未来5-10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里从容布局。
 
2020年最重要的“变化”是新冠疫情,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远超预期。
 
2003年我们遇到了SARS,与2020年不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不大,中国经济保持上行。
 
有两个原因:一是SARS持续时间没有那么长;二是中国经济从2000年开始进入向上的周期,2001年略有回调,到了2002年又继续上涨。
 
就像是人在起跑时不小心趔趄了一下,但不影响接下来的速度。
 
2000-2007年,即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政府“似乎什么都没做”,经济就往上走了。
 
1.第一个影响因素:新冠病毒
 
但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不一样。
 
去年,我到武汉病毒科学研究所,和一位专门研究病毒学的朋友开玩笑:网上有谣言说这是你们造出来的,你和我说实话,是不是真的?
 
他说:你太高估我们的能力了,从病毒学的角度来说,人类从来没有遇到过传播范围如此之广、传播周期如此之长、病情如此复杂,治愈了又可能返阳、致死率说高不高,说低不低的病毒。
 
也就是说,冠状病毒把各种传染病“优点”集于一身。
 
朋友还说:兄弟,我以后不用换研究课题了,一辈子研究新冠,就能混上院士。
 
现在,我们没有那么恐慌,但回过头来想: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时,我们心里是如何想象的?
 
目前为止,新冠病毒对于跨境人员、货物、全球经济影响还是很大。我们要做好长期共存并战斗的准备。
 
2.第二个影响因素:制造业
 
2020年,全球经济基本盘保持稳定。
 
但宏观经济政策很冒进,甚至出现货币放水(“货币放水“即货币宽松,指的是政府或央行为刺激经济活动,实施从宽的货币信贷政策),就怕出现经济的急刹车。
 
3-4月份中国出口的数据出来之后,好像比原来想象中的好。上半年大量的口罩出口,下半年制造业订单的激增,本质上都是中国在供给全球。
 
目前为止,美国经济政策都是在刺激需求,政府印钱给“老百姓”,“老百姓”领了钱就有消费需求。
 
当然,也有对未来持悲观预期而攒起来的人,但总有要消费的,除了美国货,剩下的就是中国的出口商品了。
 
前几年,出现了制造业迁移现象,有一些工厂要到印度、越南、东南亚投资。
但疫情证明东南亚国家根本承接不了这些外国“大单”,制造业实力和中国相比,简直天上地下,于是,制造业又在回迁中国。
 
所以,国内制造业复苏的迹象还是非常明显。
 
3.第三个影响因素:房地产
 
尽管 “房住不炒”的政策非常严格,但2020年,拯救中国经济命运的还是房地产。
 
原来,中国是靠投资驱动经济,经济不行的时候,基础设施要增长很快。但去年基础设施投资速度远远低于预期。
 
为什么?因为过去基础设施投资很简单,大搞铁公基就行,但这一轮的投资方向是“新基建”。
 
然而,目前新基建真实应用的场景并没有建成。比如5G,运营商面临的困境是如何从原来的To C的业务转向To B业务。
 
消费者对价格是很敏感的,唯一的5G的商业模式,一定是To B场景,但是运营商没有相关经验。
我们不能高估新基建的规模和短期效果,但制造业和房地产回升,推动了经济开始回暖。
 
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今年的“两会”上宏观经济政策。因为今年不担心经济增长,市场上的机构普遍预测今年GDP增长很容易超过8%,而政府说是6%。
 
二、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的预判
 
1.中央政府债务比大幅下降
 
2020年下半年货币收紧了,尽管没有明确地说要加息,但是资金的拆借成本在悄悄上升了。2021年,中央政府的债务同比大幅下降。
 
2020年,政策目标是支持实体经济,2021年,则是扶植小微企业,实行信贷扩张,但可能会变成不良贷款,然而为了增加流动性,不得不为。
 
这会带来什么影响?
 
财政政策经常提到:不要盲目使用,不要 “4万亿”的错误,用力过猛,可能导致产能过剩。
 
总有“人”说,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银行的债务以及过往投资可能都会变成不良资产。
 
这也是我今年想重点调研的问题,但目前初步调查结果显示,现实可能跟我们想得都很不一样。
 
比如,我从几个交通专家那里了解到,现在高速公路修得非常疯狂,甚至是过度投资。偏远地界的高速公路修得非常好,却没有车流量。
 
据了解,陕西高速公路集团要合并了,贵州茅台要补贴贵州高速公路,云南烟草更早在补贴高速公路,这样看来,债务问题好像会变成非常大的问题。
在中国,解决头疼的办法很可能是靠脚。
 
如果单纯去想高速公路的问题,很多高速公路,尤其是在2011-2012年以后,高铁起来了,很多长途客运和货运会被铁路替代。
 
随着建设成本在提高、需求在下降、成本在增加,这种投资就更有可能变成坏账。
 
因为原来是“借钱修路”,20年之后,如果成本没有收回来,从会计做账角度来说,就成了负债。
 
我们再来思考,谁规定20年还债?50年、80年还债行不行?你敢50年还债,群众们就“疯了”。
 
现在高速公路收费的标准过高,使得高速公路使用效率下降,大家都愿意走国道和省道。如果把收费降低、延长还款周期,能提升使用效率。
 
但高速公路获得收入的途径只有“一条路”吗?
 
我们在深圳、上海,尤其是北京看到很多高架桥,高架桥底下空旷的一大块地方用来干什么了?摆自行车、跳广场舞。
 
能做商业开发吗?从目前来看是不行,因为没有确权。(“确权“是依照法律、政策的规定,经过房地产申报、权属调查、地籍勘丈、审核批准、登记注册、发放证书等登记规定程序,确认某一房地产的所有权、使用权的隶属关系和他项权利)
 
但真的不能确权吗?
 
我今年要到贵州考察,因为交通部的同志告诉我,贵州的高速公路正在做确权。做了确权,很多东西就能开放了。
 
我们身边能看得到的——比如阳澄湖有很多网红打卡的服务站,难道不是可以经营的资产吗?
 
我们还可以在路的两边架上太阳能发电装置,未来,新能源汽车一边跑,一边可以充电。
 
一旦你把它从借款变成可持续的投资,思路就打开了,中国很多问题都可以这样解决。
 
去年,英国有一篇文章总结了中国政府的一个特点:善于控制周期和债务。
 
2.全球低通货膨胀有可能在未来会出现变化
 
货币政策在全球都是 “谜”。
 
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有一段 “大稳健时期”:即全球经济经历了七、八十年代滞胀之后,主要经济体的通胀率都已经大幅下降。
 
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期,由于技术进步、全球化等原因压低了通货膨胀。
 
2000-2008年,全球化和技术进步放缓,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更准确地说,为了避免出现一次危机,大量流动性被释放出来。
 
为什么这么大的流动性没有通货膨胀?
 
不是不爆,时候没到。
 
现在,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水流到了资产池。
 
了解了这些,就会理解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大家非常难理解的几件事情:
 
一是美国的股市疯涨,二是日本债务高企,三是中国房价疯涨,背后的逻辑都是因为释放出来的流动性,一定会去到某一个地方。
这么多例子,就是为了让大家理解一件事情:全球低通货膨胀有可能在未来出现变化,你的财富逻辑在发生变化。
 
我们现在已经看到,疫情期间,大家主动增加了储蓄,疫情被控制之后,这部分储蓄就会出来,追加一部分新需求,而生产、投资的活动会恢复。
 
资产价格涨得这么厉害,但也有可能哪一天央行认为流动性太多要调整。
 
每一次历史上出现资产价格调整,都是由于央行从原来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突然有一个扭转。
 
哪怕央行认为它只是小小的调整了一下,但足以刺破泡沫。
 
80年代末,日本房地产泡沫和股票的泡沫崩溃,就是因为日本央行突然加息,之后市场情绪改变,它不是行情的变化,而是范式出现了变化。
 
原来财富逻辑发生了变化,现在怎么办?还该不该买房、该不该买股票?
 
3.我们现在该不该买房?
该不该买房,取决于你想买房干什么。如果你想通过房子升值,再获得财富自由,这件事情就算了。
 
如果你买房子目的是:不想把钱放在银行,而是跑赢通胀,把房子当作财富的蓄水池,这时候你还可以买。
 
房子不需要操那么多心。
 
买股票,大牛股翻了几倍,还有几支跌得很惨,还有几支不温不火,你买了就没有动过,平均下来的收益率可能没有那么高,不可能每个猜得那么准。
 
而房子一套房子一两千万下去,这一千万的每一毛钱、一分钱涨的时候,它都在涨,你睡觉的时候它也在涨。
 
现在“房住不炒”,不可能像过去一样持有那么多房子了,唯一的选择就只买贵的、核心地段的房子。
 
比如,在北京最好能买一个靠近故宫的房子,实在不行就买二环以内的,如果在上海就买黄浦江附近的,越稀缺越升值。
内陆地区适合投资的是发展非常快的省会城市,像成都、西安、长沙、武汉、郑州等地。
 
提醒大家一点,千万不要买(一般)地级市的房子。城市的发展脉络是向一线城市集中,再到二线城市的崛起。
 
中国现在出现了县城的崛起,但是绝对没有地级市的崛起,因为它的位置本来就尴尬,而且房价都不便宜了。
 
买房子是为了居住和储蓄,要选那些让人住着最舒服的、价值最稳定的房子。除了买房,未来一段时间很可能最值得投资还是中国的股票市场。
 
购买股票,买的是中国经济增长红利当中,这些伟大公司成长起来的红利——那些行业最好、能够解决国民级问题的公司。
我们要把原来的“流动性带来资产价格上涨”的财富逻辑调整为“通过中国经济版图变化带来的长期投资的机会”,这才是可靠的。
 
三、未来中国经济会出现什么变化?
 
1.原则:从“效益至上”到“效率和安全并重”
 
未来5-10年,中国政府会把所有行业里的关键生产环节重新理一遍,这个商业逻辑就和原来不一样了。
 
中国重要的产品生产环节需要补足的地方太多了,这也是巨大浩瀚的投资机会。这种“进口替代”或是“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会创造出很多新的机会。
原来商业逻辑是效益至上原则,你必须做到最好、最有竞争力、卖得最多,这样才能活下来。而且每个行业只能留一个,现在的原则是效率和安全并重。
 
原来,很多中国的研发企业活不下来,初期投入大量资金,研发80%-90%的时候,国外的成熟企业就降价,降价空间还很大,所以中国企业不敢做自主研发,可能最后没有办法应用。
 
现在,发现了一种新的生存发展方式:企业不一定是世界第一,但能够将增加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安全感的东西做出来,就可以大大方方地要钱,也有人给钱。
 
如果仅仅只有中美贸易战和“十四五”规划,我还真不敢劝大家把钱放在这里面去。
 
但现在,新一轮技术创新马上来了。
 
上一轮技术创新主要是在2006-2008年,是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
 
当下成功的商业企业和打法,都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现的,包括 “唯快不破”“流量思维”等词汇。
 
但现在移动互联网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手机出货量减少,头部APP数量减少,真正常用也就是几个APP,这说明新技术已经来了,即万物互联的物联网。
 
2.技术:从“移动互联网”到“万物互联物联网”
 
2007年左右,已经接入互联网的“物”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人的数量,因为人的数量就这么多,而接到互联网的物呈几何级增加。
 
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万物互联?
 
因为它是“第一批上岸的鱼”,长得丑,发育不全。一开始的新物种都是很笨拙的,比如,华为的“鸿蒙系统”属于万物互联,美的的智能烤箱也是。
 
中国是一个家电大国,家电的软肋在于无法智能化。
 
海尔和九阳都做过一些尝试,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比如,榨汁机不懂教你做蔬菜汁,豆浆机也不知道你何时想喝豆浆和橙汁。
因此,中国家电智能化又是一个机会。
 
这不需要涉及太多技术,而是要找到非常好的应用场景。场景变化太快,完全有可能颠覆原来的消费习惯。
 
找到场景,让已经成熟的技术和极有竞争力的家电与智能世界对话,它们就会形成自己的生态系统。
 
而形成的生态系统一定是像热带雨林一样,不仅物种非常多,还具有适应性,外来物种很难生存。
中国就像一个热带雨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保护大家做生意。
 
随着越来越多的家电智能化,我们在逼近下一个技术革命:互联网和汽车的连接。之后,就会完全改变原来的制造业、工业和汽车的概念。
 
这方面,美国是先去开发“聪明”的车,由有钱的消费者买单,然后慢慢推进。
 
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和美国的技术相比,还是差很多。
 
但是,中国有可能后来居上的就是车路协同,同时做“聪明的”路和车。
 
我们狂野地设想一下:如果能从北京和深圳重新修一条只走货运的物流通道,完全自动驾驶,那会如何?
 
现实中,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遇到货车会有心理压力。因为惯性很大,不容易停下来。所以,交通法规要求两个货车之间保留距离。
 
技术成熟之后,如果完全交给机器做,安全性和物流效率会大幅提高,物流成本大幅降低,提高中国的经济联动效率,对制造业、物流以及城市管理的理解就完全变了。
 
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机会越来越少,但是新时代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多。
 
“十四五”规划政策上的战略定力,工业自动化,加上技术变革,在几条途径汇合下会出现新技术革命。
 
错过这个领域,就错过了这个世纪以来可能最波澜壮阔的一轮技术创新。
 
3.中国经济版图变化:从沿海城市到内陆城市
 
从技术的变化,还会看到中国经济版图的变化,其中蕴藏着财富密码。
 
过去的中国经济的财富就在长三角、珠三角,一些内地城市在沦陷,比如武汉。
 
武汉沦陷最严重是什么时候?20世纪初期,中国加入全球化,作为内陆城市当然会衰落,无法跟沿海城市比。
 
但最近几年,武汉等内陆城市,经济规模、产业、城市管理,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内陆城市起来了。
 
举个例子,从数据上看,上海经济增速低于合肥。
 
如果几年前有人跟你讲,贵阳会成为大数据中心,银川会成为互联网医疗中心,你相信吗?但现实如此。
 
郑州的朋友和我说,郑州的理想是成为长江以北第二大城市,第一是北京,没有办法争。
 
我是郑州长大的,当时心里就想:这个“破”城市,还想争长江以北第二?
 
当我拿了30年中国城市的经济数据一看,吓我一跳:过去,郑州在30名以外;现在,(过去)排在郑州前面的西安、沈阳、太原、济南,都被甩在后面了。
 
距离郑州实现“野心”,还有天津和青岛两个“拦路虎”。目前来看,超过天津也不是什么难事。
原来熟悉的,现在很陌生了。
 
十几年前,我到内蒙古的乌兰察布,那里的人民和我说,我们搞大数据中心。我给他们泼冷水,你们这里做民宿就可以了,做什么大数据中心?结果还是搞起来了。
 
我想说的是,现在只能把沿海城市当成一种债券,风险不高,但收益也不高了;高价值的“股票”则是那些内陆城市。
 
为什么出现这种变化?
 
第一,基础设施有了极大的改善。即使很偏僻的地方,基本上能修的,全部都修了:路、水、电,基础设施的改善已经肉眼可见。
 
而在深圳、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在“作死”,房价和生活成本这么高,有理想的年轻人是活不下来的。
 
未来,中国的产业可能搬离一线城市。现在搬离是制造业,等有一天科技型企业离开深圳也很正常,因为科技型的企业也是劳动力密集型的。
 
举个例子,深圳、上海房价至少是武汉的5倍,但深圳的生活质量能有武汉的5倍吗?
 
慢慢的,你会看到,那些教育和医疗条件很好的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一定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其次,不仅是技术创新,还有文化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未来,中国最新锐的地方不一定是在一线城市。
 
就拿流行歌曲来说,原来年轻人听的流行歌曲是什么?
 
汪峰的《北京北京》,后来是赵雷的《成都》,小资的味道出来了。而现在最受年轻人吹捧是“五条人”。
 
五条人在哪里?广东汕尾市海丰。
 
上次我到五条人长大的县城去看,那是一个典型的五线县城,你可以看到冒着黑烟的三蹦子摩托车还在县城里跑,但最新锐的文化出现在这里。
 
有人说,何老师,你的书出得太晚了,“本土时代”五条人2009年就预言过,他们写了的《十年水流东,十年水流西》有一句歌词是:今天全球化,明日就自己过。
 
为什么出现这种变化?
 
因为发明、创造、创新需要有很多闲情,就是“吃饱了撑的”。
 
在一线城市,一睁眼就想着房贷怎么还,而小镇青年比你有更多自己的时间,接触的信息也不比你少,你刷得到的信息,他也可以在网上刷到,信息鸿沟正在缩小。
 
未来可能是三线小镇青年当明星,一线青年当粉丝的时代。
所以,要了解中国,一定要到偏僻的地方看。
 
4.消费者:年轻人与老年人的变化
 
有人问我,作为一线城市的青年,我应该怎么做?
 
我说,最应该做的是你要先忘记你是一线城市的青年,因为真正的舞台是在中国。
 
如果你把舞台只放在一线城市,你肯定做不了最厉害的。多去其他地方看看,观察中国正在出现的变化,你会发现跟你原来熟悉、想象的很不一样。你会看到中国的社会出现了变化,中国的消费市场出现了变化。
 
为什么大家要有信心?要通过场景来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因为中国的消费者正在出现变化。有两个群体需要大家关注:一是年轻人,一是老年人。
因为得年轻人者得天下,未来的品牌和产品,一定是年轻人带出来的。
 
举个例子,过去中国企业都不愿意做品牌,因为做品牌做一个,死一个,因为容易被山寨。
 
我这一代消费者特别看重国外品牌,每个怀有品牌梦的中国企业最后都死得很惨,而现在,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根本不在乎“你”是不是国外的品牌。
 
原来只需要做一个品牌,然后涵盖所有的产品,现在的品牌只能服务一类消费者。
 
但现在的年轻人十分多样,宅在家里的年轻人和天天出去浪的年轻人可不一样,有人是小粉红、有人迷古风、有人迷二次元、有人迷耽美……
 
这时,服务小众市场,发现“小趋势”,就是用户进化的“大趋势”。
找到小趋势,全心全意服务为它服务,不想赚钱都难。
 
举个例子,现在的年轻人不喝茅台,等他们长大了也不一定喝茅台。
 
还有茶叶,办公室摆大桌子,专门表演茶艺是上一代人的场景,年轻人买一杯奶茶。
 
再看最近这一段时间卖得出奇的好的螺蛳粉,背后的原因就是大家努力地想要将生活变得更简单化。
 
外卖已经把生活简单化了,但年轻人现在叫外卖都觉得烦,所以有了螺蛳粉。年轻人为什么要把生活简化?就是为了在网络上无限释放自己的能量。
 
从吃饭、喝茶、喝酒,再到穿衣、运动,年轻人的习惯跟上一代的习惯都不一样。
代际变化会带来很多生态圈的空位,当你找到这个空位,就会颠覆原来的场景。
 
老年人常常被大家忽视。大家常说“老龄化时代”来了,但目前为止,中国没有一个老年人产业端的头部企业。
 
在“男人喝酒,女人化妆,老人吃药,小孩教育”这几大刚需行业中,唯独老人产业没有跑出头部企业。
 
养老院亏得一塌糊涂,养老地产是“挂羊头,卖狗肉”,因为大家都没有理解老年人。
 
有人和我说,老年市场前途无量,准备做很好用的老年手机,但手机叫“老人机”,没人会买的。
 
我在北京刚采访了一家做广场舞APP的企业,他们的心得就是绝对不能把老年人叫老年人,只能叫“姐”,叫“阿姨”不行,更不能叫“奶奶”。
 
老年人也在发生变化,原来认为老年人都是完全同质化的,想成很“傻”的,能忽悠,就忽悠。
 
“老人抖音”“老人B站”,这些全部都是投机主义在作祟的思维,要真正理解他们,会发现人性是相通的。
如何做好老年人的生意?很简单,就是当你在他退休的第一天,就陪伴在他身边,然后获得他的信任。
 
五、六十岁的时候,他的需求可能是跳广场舞、旅游、学老年字画等等;到七、八十岁的时候,他的需求可能是医疗、保险、住养老院。
 
不同年龄段是关注不一样的,这时需要有一个人站在你的身边,代表你的利益,然后告诉你该怎么做。
 
你不应该跳广场舞,应该跑马拉松、写小说、玩帆板。
 
没有玩过?没有关系,“我”帮你。只要帮助老人完成这一件事情,未来的事情老人都会信任“你”。
 
总结一下今天讲的几条投资的主线:
 
一是沿着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沿着进口替代、自主研发,把我们重要产品关键环节补齐,然后攻克新技术;
 
二是沿着中国经济版图出现的变化,在全国的范围内重新布局:消费市场在什么地方,投资布局就在什么地方;
 
三是沿着人口的变化、社会的变化,去寻找新的生活场景,新的生活场景会带来新的商业模式的革命。
 
谢谢大家。
 
内容来源:2021年3月,由何帆研习社、前檐书店、建行私人银行联合举办的“新年第一课”。
 
分享嘉宾:何帆,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变量》系列作者,得到App课程《何帆年度报告》主理人。
 
注: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主办方和讲者审阅授权发布。
 
高级笔记达人 | 孙小红
 
话题:



0

推荐

何帆

何帆

738篇文章 27天前更新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1971年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1996和200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分别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山东大学等高校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其他学术和社会兼职包括: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等政府部门顾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所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青年全球领袖、亚洲社会青年领袖,央视今日观察评论员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和国际政治经济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