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新书推介

新书信息

书名:《宏观中国:经济增长、周期波动与资产配置》

作者:张明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8

注:本文为本书序言

 

张明写了一本我一直想写而没有写出来的书。这本书的目的是用简单的经济学,把中国经济说清楚。

 

先说为什么要用简单的经济学。其一,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在初级课程中都已经讲过了,后续的中级、高级课程主要是提升学生的论证技巧,而非拓展他们的观察视野。对于不考虑以经济学研究为职业的普通读者来说,学习经济学就像学习开车,视野开阔、视线清晰更重要,他们并不需要在开车的时候带上高倍望远镜。就算是受过系统经济学训练的专家也会承认,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用到的经济学,80%以上是在刚上大学的第一门经济学原理课上学到的。

 

其二,这是我和张明共同的老师余永定教授的教导。余永定老师是中国最优秀的宏观经济学家之一,他在教我们经济学的时候,以及在之后指导我们研究一个个具体问题的时候,最强调的就是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余永定老师最喜欢考我们的,大多都是一些学生自以为知道,却会被追问得大汗淋漓的问题,比如:总需求曲线为什么是朝下斜的?零通货膨胀率是否可信?经济学里的投资概念指的是什么?我曾经专门问过老余,为什么他总是要问这些问题。老余说,从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考察,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学风。严谨踏实的学生总是会在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上花最多的功夫,想得最深、学得最透,相反,那些总是追逐学术时尚的人,往往练的是花拳绣腿。

 

再说为什么要强调把中国经济说清楚。这是因为,市面上讲宏观经济学的很多,讲中国经济的很多,但专门用现代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讲中国经济的书却很少。

 

宏观经济学确实是“舶来品”。听老一代经济学家讲,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学家其实都不了解宏观经济学。比较有意思的例子是,1985年在长江上开了一次著名的“巴山轮”会议,邀请了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宾、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阿来克.凯斯克劳斯、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弗拉基米尔.布鲁斯、匈牙利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部主任诺什.科尔奈等。当时,中国经济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要判断经济是否已经过热。托宾教授问了几个数据:GDP增长率、货币发行量、物价水平等,然后斩钉截铁地说:“你们现在就是经济过热,有通货膨胀压力。”在座的中国经济学家面面相觑。按照中国经济学家的经验,总是要先下基层、做调研,“解剖麻雀”,然后才能做出对整体经济形势的判断,怎么托宾教授刚来中国就敢下结论呢?从那时,中国经济学家才开始注意,原来主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间是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的。

 

那么,源自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真的拿来就能用,完全适合中国国情?那也未必。再讲一个轶事。著名经济学家、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斯蒂格利茨有一次到中国,受到国务院总理的接见。当时的总理问他,怎么看利率自由化这件事。斯蒂格利茨最有名的研究之一就是讲信贷配给的,他有个模型,讲的是如果利率过高,反而可能会造成“逆向选择”,也就是说,那些根本就不想还钱、铤而走险的客户更愿意贷款,那些守信用、稳健经营的客户反而会退却,结果是,银行的不良贷款可能会提高。于是,斯蒂格利茨就讲了一通,利率自由化可能会有什么样的风险。出来之后,陪同斯蒂格利茨的央行官员跟他抱怨,你为什么要这么讲。央行官员跟斯蒂格利茨介绍了中国的利率体系,当时,存贷款利率都还管得死死的。斯蒂格利茨听了之后,后悔不迭,他说:“要是这样,那当然要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了。”

 

这两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没有宏观经济学,我们会在经济决策中无所适从,找不到脉络和依据,但必须承认,宏观经济学本是欧美经济学家为了应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问题,逐渐摸索出来的一套体系。中国经济在很多方面有其特殊性。比如,中国经济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工业化、城市化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宏观经济的时候,也要关注经济结构问题,而欧美经济学家一般来说是不关心经济结构的。再比如,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迥异于欧美国家,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较大,而且很复杂,国有经济中既有涉及国计民生的“自然垄断”行业,也有像酒店、旅游一样完全可以市场化的行业;既有央企,又有地方国企;有的方面需要国企进入,有的地方需要国企退出----这些问题在宏观经济学里也是没有先例的。还有,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在数千年以来都是涉及稳定和繁荣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但传统宏观经济学也对这一领域也鲜有讨论。

 

如果我们要用简单的经济学,把中国经济这件事说清楚,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在我看来,其一,这样的一本书应该把宏观经济学的细节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宏大主题结合起来。宏观经济学中有很多关于细节问题的讨论。举例来说,怎么计算GDP?怎么测度CPI?央行最近几年频繁地推出了各种创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它们都是怎么操作的?怎么计算中国的债务水平?怎么判断中国债务的可持续性?这些问题都很重要,但过多的技术细节会让普通读者感到乏味和困惑。一个好的作者,应该把这些技术细节重新梳理、归类,然后讲清楚它们在整个宏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更应该讲清楚它们和中国经济的前途命运之间的联系。我们之所以关心宏观经济,是因为我们关心几个宏大的问题:第一,中国经济还能不能继续快速增长?第二,中国经济会出现什么样的波动,我们现在处在经济波动的那个阶段?第三,中国经济会不会遇到潜在的重大风险,有没有可能出现经济危机?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了宏观经济学里的增长理论、宏观经济调节和经济危机理论。

 

其二,这样的书应该把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决策的实践结合起来。经济学里有一个有名的“丁伯根定理”,讲的是经济政策工具一定要比经济政策目标的数量更多,否则决策者就会左右为难。这是理论中的完美境界,但在现实中,决策者往往要面对多重目标,而且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约束条件:财政预算的约束(没有钱)、干部资源的约束(没有人)、任期的约束(没有时间)、公众舆论的约束(没有共识),等等。把决策的“黑箱”打开,设身处地去思考中国经济遇到的挑战,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普通读者的经济学水平,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复杂情况下的决策,以及对国家治理的更深切的感悟。

 

张明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从事关于中国宏观经济、国际金融与投资方面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是国内最活跃的宏观经济研究团队之一,余永定老师是这个团队的开创者,之后,这个团队吸引了姚枝仲、张斌、张明、徐奇渊、肖立晟等青年经济学者。我曾经在这个团队里工作了16年的时间,看到了一批批学术新星的崛起。张明在这个优秀的团队里也能算得上成果最多的学者之一。他属于才子类型,思维敏捷、思路活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多面手:他上得了庙堂,经常给政府各个部委写报告、提建议,熟悉政策决策的过程,一度曾作为财政部的代表参加国际谈判,足迹遍及五大洲;他下得了市场,曾经作为平安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经济的报告,在证券市场上很有影响力;他写得一手经济学论文,发表在国内外顶级的经济学期刊,也写得一手犀利流畅的财经评论,还有文采飞扬的随笔,吸来众多粉丝。在中国青年经济学家中,张明属于那种才华与颜值齐飞、论文共随笔璀璨的全能型选手、实力派与偶像派兼具的新生代代表人物。跟着他学习中国宏观经济会非常有趣生动。

 

这本《宏观中国:经济增长、周期波动与资产配置》,一如既往地显露出张明的才华,但与他以往的财经论文集、随笔集不同,这本书的体系更加严谨,内容更加全面,全书紧扣经济增长、周期波动和资产配置三大主题,结合政策和市场的热点问题,条分缕析,正中肯綮,能够让初学者快速领悟中国经济的真相、帮助市场人士厘清经济现象背后的逻辑、帮助决策者综合权衡多重目标、也能帮助象牙塔内的经济学者更好地从现实中寻找有趣的研究题目。

 

当然,仅仅有张明的这一本书是不够的,我非常期待这本书的热销,也期待这本书能够不断再版,更期待有更多的经济学者与我们同行,以后有更多这样的书问世。

 

 

 

 

话题:



0

推荐

何帆

何帆

738篇文章 27天前更新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1971年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1996和200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分别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山东大学等高校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其他学术和社会兼职包括: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等政府部门顾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所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青年全球领袖、亚洲社会青年领袖,央视今日观察评论员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和国际政治经济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