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 出生率下降的必然性
 
人口在经济发展当中有多大作用,我们中国人是最清楚了。任何人只要谈到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经济,就一定要考虑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超级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也就是中国的“人口红利”。我们觉得中国的人口优势,是我们的一项核心竞争力。
 
但是,最近几年你可能听到过一种说法,就是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比如,我们现在正面临老龄化的问题,估计再有个30年,老年人占人口的比例就能达到35%,也就是每三个人里就有一个是老人。所以现在大家就在担心,年轻人口一少了,中国经济是不是就不行了?中国的经济增速是不是要跟日本一样,变成零了?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挽回这个趋势,能维持中国的人口优势呢?
 
根据经济学家的计算,要把人口维持在原来的水平上,生育率至少要达到2,就是一对夫妇至少要生两个孩子。但是现在生育率有多少呢?即使按照比较乐观的估计,也只有1.7。
 
形势逼人啊,那怎么办呢?有人说,生育率这么低,是因为过去我们搞计划生育,现在的老龄化问题,都是我们当年采取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所以只要放开生育,人口红利就还能维持一段时间。
 
听上去有道理吧。但是事实怎么样呢?我们确实也在逐步放开生育,比如2016年全面放开了二孩。但是2017年的出生人口不仅没增加,反而还比2016年少了60多万。到了2018年,出生人口比2017年又少了200万。也就是放开生育之后,大家不光没有多生,生的还更少了。
 
这说明生育率低不能全让计划生育政策背锅。
 
那是别的什么原因么?你可能会说,因为确实生不起啊。现在养一个孩子,从怀孕到生育,再到养大了上学,这里面要花多少成本啊。那怎么办呢?是不是政府应该把教育医疗这些基本公共服务的成本给承担起来啊,这样老百姓生得起了,自然就生得多了。
 
那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我们看看发达国家就知道了。按照2019年的数据,发达国家平均的生育率是1.6左右,最低的韩国只有1.2,西班牙和意大利只有1.3。这些国家可从来没有计划生育吧,老百姓也比咱们有钱,更重要的是,人家的公共服务比咱们发达,但是它们的生育率还是没法提高。
 
那我们再想一步,既然大家生孩子有顾虑,那就再直接一点,政府出钱,奖励大家生孩子,行不行呢?比如说德国,从1970年就开始出台各种鼓励生育的政策,比咱们搞计划生育还早。比如给养孩子的家庭发补贴,延长产假,多建幼儿园。还有匈牙利,准备给生四个孩子的女性终生免税。还有日本、新加坡,也都是这样。但是结果呢,大家还是不生。
 
2 人口是一个外生变量
 
讲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呢?其实,要想明白这个问题,你要先转换一下认知模式。
 
无论是计划生育,还是奖励生育,其实都是把人口当成了工具,也就是说,当我们觉得人多力量大的时候就鼓励生育,当我们担心人多养活不了的时候就限制生育,现在我们还是这个思路,我们担心人口老龄化,就想把生育率再提高。
 
但是我们这么想的时候,忽略了一件事啊。那就是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发达,系统越来越复杂,制约生育率的因素是越来越多。
 
生育率变成了在复杂系统里,被各种因素锁死了的一个变量。
 
比如说,过去我们养孩子,从来不怕生得多。因为我们对孩子的预期是能活就行,没什么别的成本。更何况生出来的还不一定个个能活,得多生几个以防万一。但是现在,医疗水平上来了,婴儿死亡率低了,也就不用多生孩子来防止夭折了。而且教育水平上来了,社会竞争也激烈了,孩子的教育投资也就上来了啊,自然就会限制人口的生育愿望。这些因素,宏观政策是拦不住的。
 
在现代经济这个复杂系统里面,有时候什么因素会拉低生育率,你事先根本想不到。
 
比如说,洗衣机的发明就曾经降低了生育率。这就是一个偶然的新发明带来的连锁反应。
 
洗衣机最早是1911年美国人发明的。在发明洗衣机之前,洗衣服的当然是家里的妇女。但是有了洗衣机之后,女性就不用花那么多时间做家务了,就有条件出去工作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女性走出家庭参加工作,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现象,而背后的原因就是包括洗衣机、冰箱、厨房电器等等这些家用电器的出现,把女性从家务中解放出来了。
 
那女性一参加工作,经济独立性就会提高,在家里的谈判筹码就高了,生育的决策权就开始向女性手里转移。那你想,女性跟男性比,她的生育意愿肯定是更弱的,毕竟生孩子是疼在女性身上,又不是疼在男性身上。所以,生育率就迅速下降。但是,这个趋势的起因,居然是一项技术发明。
 
所以你看,在现代经济系统里面,生育率已经不是一个政策可以干预的东西了,它是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的结果。从国际经验来看,整体经济水平越高,生育率就越是趋于下降。宏观政策要在这个复杂系统里面找到一个空隙,去干预生育率,那是越来越难。
 
所以说,在受过宏观经济学训练的人眼里,人口这个变量,或者说生育率这个变量,从来都只是一个背景,而不是一个工具。
 
比如说,你可以去看所有主流的宏观经济学模型,在那里面人口永远是一个外生变量。啥叫外生变量?就是说你只能提前把它设定好,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推演其他的事情,而不能想着怎么去影响它。这不是经济学家用理论假设在粗暴地简化这个世界,而是这个世界本身就是这个样子。
 
3 人口问题的本质
 
那问题来了。既然在宏观经济里面,人口永远是一个背景,是你必须接受的一个东西,那面对人口红利消退、人口老龄化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就一点办法也没有呢?
 
当然不是。因为我们虽然很难干预人口的总量,但是我们可以干预人口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
 
这是啥意思?我们还是回到人口红利这个概念上来。通常我们理解中国的人口红利,都是认为中国人多嘛,所以劳动力供给充足。但是其实这个理解是有问题的。你想,中国人多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从清朝以来,中国人口规模就是世界第一,那时候怎么没听说有什么人口红利呢?而且我们前面讲过一个概念,叫马尔萨斯陷阱。就是说光人多,那不一定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啊,它还有可能是经济增长最大的制约因素。
 
所以说,人口红利不是一个总量概念,而是一个结构概念,它说的是人口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
 
你想,过去我们国家的劳动力,主要是在从事农业。但是农业靠劳动力提升效率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同样是一亩地,一个人就能搞定,你安排三五个人一起种,没有意义嘛。
 
但是后来我们要发展工业、发展制造业,就不一样了。制造业里面人多是有规模效应的,人越多,效率越高。而且制造业的收入还比农业要高,所以原来那些在农业部门从事低效率劳动的劳动力,就会大量地向制造业转移。这就会导致制造业的劳动力供给瞬间过剩,大大提高制造业的效率,同时压低劳动力的成本。
 
比如当年诺基亚在中国设厂,一开始上了一条全自动化的生产线。但是没过多久就发现,跟中国的人工比,机器成本太高,于是就换成了半自动化。又没过多久,换成了最传统的流水线,全人工生产,成本才算降到最低。
 
所以,这个劳动力在部门间转移,导致供给过剩、成本下降的效应,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它是两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
 
我们今天说人口红利消退,一样是结构概念,就是劳动力从农业向制造业转移这个过程,它到头了。这个时候如果制造业还想发展,它就只能依靠现有的劳动力,而且以后得越来越多地依靠技术进步了。于是,劳动力短缺、成本上升,人口红利就逐渐消失了。
 
说到这儿你就明白了。虽然从表面上看,我们说人口红利消退,好像是说我们在面临一个转折,但是其实这个事的底层逻辑是没有变的,都是在不同的产业部门之间,怎么分配劳动力的问题。
 
所以面对旧红利的消退,我们要做的事情不是维持人口总量的增速,因为很可能是你想做也做不到。
 
我们能做到,也应该做的,是引导劳动力向效率更高的部门,比如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转移,去形成新的红利。
 
注:本文转自得到,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话题:



0

推荐

何帆

何帆

738篇文章 27天前更新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1971年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1996和200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分别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山东大学等高校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其他学术和社会兼职包括: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等政府部门顾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所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青年全球领袖、亚洲社会青年领袖,央视今日观察评论员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和国际政治经济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