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5 以改革促开放
 
中国经济时报:加入WTO后,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分工,分享了全球化的发展成果,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有观点认为,下一轮的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中美、中欧之间BIT(投资协定)的签订,您认同这种说法吗?
 
何帆:不会的。
  
从加入WTO得到了一个经验,对外开放可以促进国内改革。但如果现在对中美、中欧的BIT还有此想法,即通过对外开放促进国内改革,事实上更困难了。
  
第一,对方不一定有兴趣过来,即使对金融业开放,但国外投资者未必来,这和制造业不一样,金融市场相对本土化。第二,原来的贸易、投资等对外开放相对简单,现在的对外开放是要素流动,情况就更复杂了。
  
现在不能把期望都放在以开放促改革上,而应痛下决心加快改革。以前是开放促改革,现在只能通过改革才能保证对外开放——国内的改革进展越快,对外开放的程度才会越高。
  
过去经济发展对进出口依赖性很强,因为大量廉价劳动力是我们最大的优势,现在这个优势已经没有了。但是中国现在最大的优势是庞大的国内市场,一个极其庞大且继续壮大的国内市场。如果我们能利用好这个优势,就能持续发展,也能更好地对外开放。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利用国内市场,转型就很难成功。所以我们的很多政策应该转变过来——如何让中国人在中国更好地消费。
  
我们过去的投资策略,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很大程度上还是服从于对外开放战略。过去的基础设施投资就是把落后地区和沿海地区打通,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这种战略是有局限的,你可以把湖南和广东联系起来,但你不可能把宁夏、甘肃和上海、广东联系起来,最后一定会出现地区之间的差距拉大。
  
一个大国的投资应该相对均等化,哪怕是在偏僻的地方,所以中国可以投资的地方太多了。另外,中国人的消费,除了耐用消费品,更重要的是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养老等,这是扩大消费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政府需要投资,把医院的质量提升,把教育的质量搞好,把养老配套做好,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挖掘国内市场。一个大国不是因为出口量大而变成大国,是因为国内市场巨大而成为大国,这是别人敬畏你的关键所在。这也是我们未来对外开放的思路,先把国内的事情作好,把国内市场做强。
  
中国经济时报:其实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之一也是向消费驱动转型,因而中美、中欧BIT的签署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与当年加入WTO相比是下降的?
  
何帆:是的。只有做好国内市场,不管对方怎么着,但最终肯定要跟你合作。中国的城市化还没有结束,中国的农村土地改革还在推进,这些都将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潜力。 
 
6 坚定全球化战略
 
中国经济时报:无论全球化遇到什么波折,中国仍是推进全球化的积极力量,这个阶段中国最应该做什么?
  
何帆:现在最容易做的就是保持定力。现在全球面临不确定性,大家现在都恐慌,都不知道美国要干什么。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应该继续支持全球贸易和投资,给大家吃一个定心丸。这样,其他国家从对冲风险的角度,就会同中国的关系更好,这是我们一个绝佳的机会。
  
我们不要退回到保护主义的藩篱,应该沿着全球化的方向前进,如果出现问题,一起商量,看怎么样能让它变得更好。
  
中国经济时报:虽然当前全球化迷雾重重,其实还应对其抱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何帆:全球化肯定是一个历史必然的趋势,在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很正常,回顾历史经常会看到事物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出现逆流。我们现在讨论的不是说全球化的方向对不对,而现在要讨论的是如何控制速度。当然,我们不排除在局部地区、个别时段的全球化方向可能出现逆转。就如我们前行,遇到障碍会绕道而行,但我们知道目标还在。这是处理全球化一个比较好的思路。
 
注:本文发表于中国经济时报公众号,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范思立)
话题:



0

推荐

何帆

何帆

738篇文章 27天前更新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1971年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1996和200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分别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山东大学等高校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其他学术和社会兼职包括: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等政府部门顾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所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青年全球领袖、亚洲社会青年领袖,央视今日观察评论员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和国际政治经济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