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撰稿人|何帆

改革者怎样带领大家都上车

带你读沈祖芸的《变革的方法》

今天我们来讲一本关于组织变革的书。作者是教育专家沈祖芸,书名是《变革的方法:来自一所中国学校的建议》。这本书写的是著名教育家李希贵校长在北京的十一学校做的一系列组织变革。

这本书和你过去读过的讲变革的书不太一样。你过去读的大多是企业家或政治家推行改革,改革者的形象大抵都是大刀阔斧、雷厉风行、意志坚定,甚至有点铁面无情。

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一个中学里发生的组织变革,对我能有多大帮助?其实,我觉得这本书里讲到的组织变革,在当前对我们的启发更大。

一个组织的早期改革往往是在危难当头,破旧立新。这样的改革更需要胆识和勇气。当组织已经运转了一段时期之后,遇到的改革压力会变了性质。来设想一下这种情况:组织已经建立起来了,而且有自己的传统,你不能推倒重来;组织曾经有过辉煌的时刻,目前做得也还不错,改革之后会更有活力,但不改革照样能混日子;组织中的成员也已经给定,大面积换人要么不可能,要么代价太大。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在保持连续性条件下的改革,既不拆旧房子,也不让房客搬出去,还要装修出一套新房子——你说难不难?

这种情境在组织变革中更为常见,但长久以来却一直被忽视,这可能是因为大家觉得那些熟悉的暴风骤雨式的改革更过瘾。但成熟的组织领导者知道,一味逞强,逆势而为,可能会出于善意,却把事情搞砸。

所以,你得学习李希贵校长的智慧。

读完这本书,我的感受是,李希贵校长在管理方面是个天纵奇才。他爱学习,读了不少书,但他的思路总体来说是在实践中干出来的,是把中国的文化、制度、人情看得极为通透之后,琢磨出来的一套心法。他的组织变革思路,跟古人不一样,跟洋人也不一样,他的思想是可着现实的身材大小量体裁衣的,不长不短,不肥不瘦,恰好合适。

如果你能嗅出这种“国情”味道,才算真正读懂了李希贵。

02

按照沈祖云老师的总结,组织变革包含了五大要素:目标、制度、用人、创新和价值。有了目标,才能发动群众;改善结构,是为了组织群众;用人过程中的评价,是为了激励群众;创新,就是激发群众的潜能;价值,尤其是组织的带头人的价值观,是航行中的指南针。李希贵校长推崇的组织变革,是不切割历史、以人为本、让大家都上车的变革。

怎么才能做得到呢?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五大要素。

第一大要素是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发动群众”。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曾说,“如果你想造一艘大船,不要召集人们去堆积木料,也不要向他们布置任务和工作,而要激发他们对浩瀚无垠大海的向往。”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第一时间被发动起来,那怎么办呢?关键就是先让一部分人上车,也就是要找到积极分子,让他们先干起来。

剩下的人怎么办?这就要争取大多数人。有个窍门,叫“首战必赢”。这就是为了鼓舞士气。李希贵到十一学校当校长之后,首先干的事情是提升食堂的服务水平。为啥?公立学校教职工的工资待遇没法大幅度提高,那就增加福利,让大家都能感受到学校的一份心意。逢年过节,学校发的福利更多,这是为了让教职工能在家人面前特别有面子。

想想解放军当年是怎么发动群众的?一进村子,二话不说,先去挑水,把老乡的水缸灌满。先灌满水缸,再讲革命道理,就容易讲得通了。

有先进,就会有后进,一个组织里总会有人比较落后,那怎么办?在落后分子中会有一些意见领袖,总是发牢骚,这是需要做工作,争取过来的。落后者不一定都是组织的累赘,他们可能就是慢热型的。有的落后者起步缓慢,但一旦上路却非常扎实稳健。在一个组织中,落后者也是有功能的,他们其实在帮着领导踩刹车,不让车速提得太快。

03

发动完群众,就要组织群众。这就要靠组织变革的第二个要素:结构。

李希贵校长有一句名言:“能用结构解决的就不用制度,能用制度解决的就不用开会。”后半句好理解,制度确定了,照章办事就行,不用搞太多的形式主义、文山会海。前一句又怎么理解呢?

所谓制度,是用静止的规则约束组织成员。所谓结构,是用动态的分工让组织成员找到各自的位置。

什么是好的结构?好的结构就是要让在一线的同志获得最多的资源支持。后方要为前线服务,职能部门要为教师服务。

学校的一线在哪儿?十一学校提出,学校的一线是年级。所以,年级主任就是前线的指挥官,他们就是能听得见炮火的人。为什么是年级,而不是学科呢?学科是死的,就那么些知识,不会千变万化,但年级是活的,孩子是一年一年长大的。以年级为一线,才能让教师追随着孩子的成长过程,然后,学校的职能部门就跟着教师们,为他们提供“弹药支持”。

这样一调整,教师们就知道该朝哪里使劲了。不是为了把知识灌输给孩子们,而是要想办法激励孩子们自主学习。十一学校有“大循环”的传统,也就是年级主任要跟着孩子,从刚入学到毕业,把整个成长的过程走一遍,这样,年级主任才能对孩子成长中的诉求更了解,也能更清楚地知道要招募什么样的“战友”。

原来,职能部门会觉得自己是管老师的,理顺了结构,以一线为中心,职能部门就要转变思路,寻找自己的“内部客户”,做好为一线老师们的服务。比如,年级主任会告诉招聘主管:你要对教师队伍的状况心中有数,谁要结婚、谁要生子、谁要退休,都要摸清楚,这样才能提前判断哪个岗位可能会缺人。招聘主管还要对学科教学改革的进展有所了解,才能在招人的时候有的放矢。不同部门的员工互相之间也有“对口服务”。班主任会跟门卫说,要注意学生有没有离校,在校内外有没有看见异常情况。校园巡查人员会跟门卫说,要加强对可疑人员的盘查,得记住他们长什么样子,可能朝哪里走了。

这样做的好处是,大家突然明白过来,原来我们是在一个“战壕”里的,彼此间的信任和支持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04

每个组织都会有自己的评价体系:谁干得好,谁干得差;怎么奖励,怎么惩罚。评价体系关系到组织变革的第三个要素:用人。

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末位淘汰,谁干得不好就开掉谁。但这样一来,人心惶惶,人人自危,还能算是一个好的组织吗?

评价体系不是为了淘汰落后,而是为了鼓舞士气。一个组织中会有不同的角色分工,好的组织应该是人尽其才,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当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时候,曾听过一位领导讲,每个人都是人才,当不了好的研究人员,可能会是个好的编辑;当不了好的会计,可能组织开会是个好手。如果一个人啥也干不了,那不是他的错,而是他领导的问题,因为领导的任务就是要给每个人找到合适的位置。要不然,要你领导干吗?

十一学校采用的是双向选择机制。年级主任去招募教师,教师也会去挑选自己最心仪的团队。在双向选择中没有找到位置的人呢?可以先去人才交流中心,那是一个蓄水池。

十一学校的评价体系是以教师的成长为导向的。假设一个教师干35年,十一学校会让他们跟打游戏升级一样,三年上一个台阶。如果表现优秀,还可以破格跳级。教师的考核不跟学生的升学成绩挂钩,也不跟学科竞赛的名次挂钩,这是为了防止在考试的指挥棒下,教师把学生们带偏了。

这样的考核体系看起来很模糊,但模糊有模糊的道理。让我们回到现实中的场景,什么是员工最容易感知到的评价体系?是贴在墙上的奖惩指标,还是周围人看他的眼神?用数据和指标是无法全面评价员工的,评价是在人与人互动的社交场中发生的。

组织不要总想着去考核员工,惩罚落后。组织在考察员工的同时,员工也在考察组织。什么样的组织才受员工欢迎?当然是那些懂得尊重员工的组织。十一学校非常强调员工福利。什么是福利?用李希贵校长的话说,“个人做不了的事,组织竭尽全力有可能做到的,就是福利体系。”所以,十一学校会帮老师们托管孩子,成立交通救援队帮助老师解决在上班路上发生的剐蹭事件,为教职工子女开办幼儿园,帮员工争取低价团购买房的机会。

05

组织也是要不断成长的,这就要靠组织内部源源不断的创新。所以,组织变革的第四个要素就是创新

十一学校也在不断地创新。在十一学校里,有很多研究项目,这些研究项目都是紧密围绕着学生成长开展的。举个例子。有个研究项目是如何写板书。当老师的,都要写板书,这还有什么好研究的?十一学校的老师们会琢磨,字体多大,才能让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也能看得清楚;板书写在什么位置,才能不被讲台挡住,让学生都看得见。他们还有独门秘诀:要把学生说的话写在黑板上——你能想象得到,这时候学生有多激动。

还有更多的课题:如何应对那些经常不交作业成绩却很好的学生?校园霸凌往往会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学生组织了女权主义社团,老师们该怎么管?

十一学校的这些微创新,总是出人意料。比如,他们的图书馆会把书送到每个教室,让学生跟书本亲近的机会更多。这样一来,图书管理员的思路也就变了,他不是坐在那里等人来借书,而是要制定书单,推荐新书,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他就成了一个“知识的策展人”。

创新之后,就要有传承。一个组织里的经验和智慧,要凝结起来。凝结起来之后,这些经验和智慧还要能传递下去。十一学校里的年轻老师,每人都领到了“求教券”,他们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各种最困惑不解的问题,然后把这些经验总结出来,出了一本书——《初职教师20个怎么办》。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把知识传播出去的过程。

06

读完这本书,你一定也想,能不能在自己的身边推动组织变革。组织变革能否成功,带头人很重要。这是组织变革的第五个要素:价值

一个组织要有自己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不是靠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出来的,而是靠带头人去坚持,身体力行地去做,再感染周围的人。

李希贵校长讲到,在组织变革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谷底,会遇到很多阻力。改革者要沉住气,知道这是不可避免的。不过,一旦遇到谷底,就要尽快走出来,否则士气低落,会遇到更多梗阻。

怎么才能走出谷底呢?关键是要化解阻力。阻力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有一种阻力是可以抵消的阻力,比如想干的事情上级不让干。当然,很多事情不是不让干,而是上级不太放心,怕下面的人瞎干。对此,李希贵校长有一个心得。他经常去找领导,但从不抱怨诉苦。那他去干吗?他去向领导汇报,近期学校工作一切顺利,让领导放心。还有就是赞美一下各处室对学校工作的支持,而且赞美会具体到某一位处室干部处理某件事的细节。这样一来,大家就特别喜欢李希贵到来,更有意愿主动去支持学校的工作。

有一种阻力是沉睡的阻力。只要不去打扰它,它就不会打扰你。这种阻力大多来自同行。如果你太高调,遇见媒体就想出镜,听到领导表扬就发朋友圈,或是为了自己的发展去别的学校挖人,那就把同行得罪了。低调做人,就把这种沉睡的阻力避开了。

还有一种阻力是可以转化为动力的阻力,这主要来自组织内部。比如,上了年纪的老教师可能会有焦虑,担心组织变革会把自己淘汰掉,那就要去安抚他们,让他们安心,给他们发挥自己优势的机会,军心就稳定了。

甚至不在组织内部的人,十一学校都能团结得住。十一学校有一个传统,在招聘老师的时候,会给大部分没有被录用的应聘者一个建议卡,把在应聘过程中看到他们具备的优势和个性特点描述出来,并配上一两条应聘建议。

这就叫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那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了。

话题:



0

推荐

何帆

何帆

738篇文章 27天前更新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1971年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1996和200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分别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山东大学等高校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其他学术和社会兼职包括: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等政府部门顾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所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青年全球领袖、亚洲社会青年领袖,央视今日观察评论员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和国际政治经济学。

文章